含有钟声意象诗词鉴赏 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 八 )


<<苍白的钟声>>诗歌的第一节的阅读感悟《苍白的钟声》收录在《旅心》中,《旅心》是穆木天抒写自己内心感情世界的诗篇,也可以说是诗人的“心灵之旅” 。它充满了一个飘泊异国他乡的青年的寂寞凄苦的心绪和感伤忧郁的情调 。
诗歌一共由六节组成,但它并不是由一行行的句子构成,而是由一个一个的词与词组结构而成,词与词或词组之间一一隔开,形成一种断断续续的意味,暗示着古寺钟声的时起时伏,飘渺恍惚 。同时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使诗歌有如钟声一般的铿锵,又如钟声一般飘零 。象征诗派有意淡化语言文字因素,希望凭艺术品类间的会通和音、色、形的系统调动,促使诗在音乐性与画意美中收回自己的全部价值,主张“诗要兼造型与音乐之美”的穆木天,总能以物的波动表现心的波动 。音乐旋律本身构成了自足,词语意义已不重要,而钟声的音响、形态倒引人注目,间隔又连续的句式排列,如时空律动的波形成的似断似续的钟声音波的外化,空白暗示着钟声节奏 。撞钟发出的声音,在节奏上是先扬后抑的 。本诗凭借音波传送的音调、氛围,传达出了诗人不易言传的复杂的心曲 。穆木天一再强调:“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他的《旅心》之所以能够达到“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就在于他恰当地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
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用一种感觉开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苍白的钟声》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钟声本来只能是由听觉所感觉到的,这里作者把听觉转换成了视觉,耳旁回荡着低沉而沧桑的钟声,眼睛也仿佛依稀看见远方如烟似雾的钟声随风四处飘散开来,而且这种钟声不是透明的,不是古老的金属撞击后抖落的暗红,也不是浸染了大自然气息的葱绿,而是苍白,恰如诗人眉蹙间淡淡的忧愁,和心湖中漾起的层层涟漪般的思念,以及一片白蒙蒙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显出惨淡而感伤的神色,契合了诗人孤寂悲戚的心情 。第五节写到钟声的“软软”,这是转化为味觉与触觉的,而写钟声的“渺渺”与“远远”,则将听觉与视觉组合在一起 。
穆木天非常善于锤炼字词 。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启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调子低沉的词语来写飘渺的钟声,写出了钟声的苍白、衰朽与灰黄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第一节,诗人首先定位了钟声的方位和氛围,它来自于“玲珑”而“荒凉”的蒙蒙谷中,为整首诗奠定了基本的情感基调 。第二节以“飘散”为核心词汇,写出了钟声四处流溢的情形 。这里选取的意象也非常有特色,不论是“皎皎”的水波,“灰绿”的白杨之梢,还是“萧萧”的风声,“飘飘”的白云,都属于异常轻软虚浮的事物,飘渺的钟声飘散遗落在虚浮的物体之上,更增加了虚无和苍茫的感觉 。第三、四和五节,描写了钟声的飘荡以及带给人们的心灵感受 。跟第二节一样,这里选取的意象仍然是虚浮飘渺的 。钟声栖落之处,是“丝动”的游烟,“潺潺”的微波,“淡淡”的云山,“茫茫”的四海,“带带”的银河;钟声所及之处,是“朦胧之乡”,是“苍茫之乡”,它们应和着钟声的断续与飘渺,令人感觉到其间氤氲着的隐隐愁绪 。
我以前不大喜欢读现当代的诗歌 。一方面是由于现当代的诗歌不限字数不讲平仄,很多只是对事物的白描或内心情感的宣泄,或平淡乏味如同嚼蜡,或意象艰涩佶屈聱牙,远没有古诗词或清幽或恬淡或冷峻或华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甚至在节奏上也没有古诗词那种抑扬顿挫而又和谐自然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现当代诗歌不大注重行文上的遣词造句,表达过于直白,字词缺乏锤炼,而且思辩性和哲理性不强,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但是在拜读了几位现代著名诗人的诗作后,我对中国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改观 。虽然从总体上来讲,现代诗歌与古诗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我同时也看到了诗人们在新诗探索上的不断追求与进步 。
以《苍白的钟声》为例,穆木天正试图将外国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不是中国传统韵味的新诗体 。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朦胧、凄迷、飘渺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唐朝的张继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与《苍白的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