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钟声意象诗词鉴赏 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 六 )


幽默讽刺:多指诗中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3.找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 。简单地说,表现手法就是作者把寄托自己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 。这也是高考出题者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能力的一个重点 。例如: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可谓是“寻常中见奇崛”;宋祁的《木兰花》这首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巧妙拟人,境界全出;苏轼的《红梅》通篇以“红梅”为描写对象,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现手法和技巧,因而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和技巧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重要考查内容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三类 。(具体可参见“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部分中的“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用典)、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等各种手法 。
描写手法,包括“正面一侧面”、“实写一虚写”、“动景一静景”、“近景一远景”等不同角度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常见的描写手法还有衬托、虚实结合、抑扬相生等 。
修辞手法,像比喻、用典、对比、借代、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4.品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 。说白了,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无非是作者写作的意象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罢了,当然抒发的情感也各有千秋 。因此,我们要求考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知人论世” 。有的诗人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有的则是游子思归、念家思亲之意,有的是友谊长存、知音相知之思,不一而足 。高考命题人若问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让人不难想起思乡之情 。晏几道的《鹧鸪天》一词,“杜鹃啼鸣”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梅尧臣的《东溪》中“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抒发了作者喜爱自然、追求
恬淡闲适的情趣 。
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 。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 。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 。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 。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 。再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 。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还比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是一首写实诗,江边来来往往
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险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令“江上往来人”去看捕鱼的险景 。看到一叶小舟颠簸在大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 。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