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翰笙的诗词 写兄弟决裂的诗句( 三 )


诗人郭小川是怎么死的郭小川的晚年 来信、来稿
--------------------------------------------------------------------------------
郭小川是我国一位有影响的诗人,在五、六十年代,许多青年都是在朗诵他的诗歌声中步步成长的 。今年第九期《纵横》杂志刊登胡金兆撰写的《一九七五年前后的郭小川》,介绍他晚年的经历,现摘录如下--
1969年9月底,中国文联大楼六七百人被连锅端往五七干校 。郭小川随作协南下咸宁,他在咸宁很快被“解放”,“恢复党组织生活”,被借调参加干校大批判等工作,很快拥有较自由的身份 。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五七干校也较前有所宽松 。身患哮喘病的作家冯牧,老一辈戏剧家马彦祥等从咸宁干校获允回京养病;被打成“五·一六”分子的阎纲也允准回京探亲(我们团泊洼干校的新老“审查对象”还不许回京休假) 。1973年春,偶在冯牧家中遇阎纲,谈及笔者恼人遭际:1972年冬,咸宁、静海两个干校中被于会泳的文化组选调一批人回京工作,名单中本来有我,却被同单位先去新华社工作的某君以“同黑线关系密切”横扫一脚而“缓调”刷了下来 。阎纲快人快语:“你夙喜体育,郭小川被借调写庄则栋,《体育报》正筹备复刊,在招兵买马,何不一试?已有人被荐过去了 。”我兴趣盎然,按阎所提供地址,夜访郭小川 。
郭家已于1969年底迁往永安路友谊医院对面的《人民日报》老宿舍中,是共用厨房和厕所,两户合住一门中,各住二间 。那晚,我到郭家时,他家高朋满座,两间房中无甚像样的家具,不过木板床、三屉桌,要命的是没有椅子坐,就用较好买又不贵的马扎待客 。长影导演武兆堤等人都坐在马扎上,聊得正欢 。此时的郭家简陋得很,远非昔日钢琴、沙发、书柜雅致可比,但郭小川依然谈笑风生不以为意 。对我之所请,他答应有机会一定帮忙 。只是他去体委工作的事还没最后定,需等一等 。
但等来的却是:上面不批,郭小川只好重返湖北 。江青对郭小川这样的文化名人极不放心,怀有敌意,怎肯让他出来工作?
一年后从湖北方面辗转传过来的消息说:郭小川因写了一首歌颂长江的长诗《万里长江横渡》,诗中对崭新的太阳的讴歌被指“暗喻”林彪,而被打成“现行”,被“中央专案”“重审”了 。
郭小川“二进宫”重新挨整,罪名要超过“文革”前期,他受的罪也可想而知 。
1974年底,我与郭小川又在团泊洼干校相会了 。
那是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后,注意落实干部政策,对长期被剥夺工作权利发配在五七干校的广大干部,提出“归口”,“三个位子五个人坐”,因而大批人回了原单位 。只有原文化部机关和原文联各协会的没人要,理由是前者,于会泳的文化部不予承认,“新老文化部是两码事”;后者,是撤销单位,无处“归口” 。于是,咸宁干校最后剩下的文化部机关和文联、作协的少数人,除少数老同志退养留京外,全部并入团泊洼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咸宁干校撤销 。这是国务院办公室的安排 。
咸宁来的人就包括郭小川 。不过,大家是先回到北京休整、安家,惟有被专案管制的郭小川,过北京时不许出车站,直接换火车押往天津,送到团泊洼 。
两年未见,郭小川老了、憔悴了,可见受折磨之重 。可他仍是那么乐观自信,见到熟友如华君武、钟灵等人仍是那么热情 。咸宁来的朋友接替了原一连名号和营区,老一连(影协)与五连(剧、美、曲协)合并,把房子腾给新一连 。郭小川给了一个单间,左右都是受命看管他的人 。新一连与五连合吃一个食堂,我是管理员之一,仍是每月13.5元的大伙,早晚窝头咸菜粥,中午一顿正经饭 。
团泊洼干校由河北省军区代管,廊坊军分区宋副政委主持工作,这是一位三八式的憨厚的长者,对郭小川只做了一条规定:不许离开团泊洼干校外出--这里是一个劳改农场的外沿区,面临大河,大堤为公路,在营区内一切自由 。显然团泊洼的环境要比咸宁宽松些 。
郭小川没什么事,其实大家也没有事干,看摊值班做饭而已 。只不过大家能轮流回京休假,郭小川与华君武等则是干校“常委” 。郭嗜酒,晚上常找人一起下棋喝酒 。喝酒要有酒菜,干校小卖部只有罐头和酒,他及其他嘴馋者只好拜托我等管理员,外出采购时给他们弄点熟菜 。那时供应很紧张,但干校在天津和静海有特供点,肉、菜以至无头大虾都能买到,弄点鸭头、火腿肠、酱猪肝等不费事 。这主要靠“孔圣人”--“衍圣公”孔德成的堂弟、原在音乐研究所、当时也是管理员之一的孔德庸“感情投资”建立的关系 。每次我外出采购归来,郭小川等都伫首静候,等待他们的下酒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