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诗词 余光中所写的诗中表达乡愁的( 二 )


然后踏着艺术馆后犹青的芳草地 , 穿过爱奥河畔的柳荫 , 向另一座摩天楼 。
当千里目被困于地平线 , 我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 曾何足以少留!”
火车来自芝加哥 , 驰向太平洋的蓝岸 。
汽笛的长嘶 , 使我的思想出轨——我在想 , 一九五九年的初秋 , 旧金山的海湾里 , 有一只铁锚将为我升起 , 当它再潜水时 , 它会看见基隆港里的中国鱼 。
而此刻 , 七点半 , 零度 。摄氏表的静脉里 , 一九五八的血液还没有流尽 。
早安 , 忧郁!早安 , 寂寞!
早安 , 第三期的怀乡病!
早安 , 黑眼圈的夫人们 , 早安 , 早安!

余光中的“乡愁”全诗? 【全诗】: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 , 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 , 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 , 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
【赏析】: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 ,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 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 , 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 , 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 构思极为巧妙 。
【作者简介】:余光中 , 1928 年出生于南京 ,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 , 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 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 , 涉猎广泛 , 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 , 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
余光中的<< 乡愁>> 诗是一首什么诗?我慢慢意识到 , 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采访人员采访时 , 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 。
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 , 采访人员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 。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 , 我们相约于他 , 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 , 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 , 余光中告诉采访人员 , 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 , 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 , 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
■“右手写诗 , 左手写散文 , 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 , 1949年离开大陆 , 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 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 , 创作 , 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 ,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 , 左手写散文 , 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