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诗词 余光中所写的诗中表达乡愁的( 三 )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 , 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 , 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 , 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 , “不过我慢慢意识到 , 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 , 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 , 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 白发盖着黑土 , 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 , 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 , 时而抬头远眺 , 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 , 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 , 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 , 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 , 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余光中说 , 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 , 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 , 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 , 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 , 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 , 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 , 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 , 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 , 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 , 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 , 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余光中说 , “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 , 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 , 随后 , 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 , 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 。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 , 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 , 十分感人 。诗比人先回乡 , 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 , 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 。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 , 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 。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 , 恍若梦中 , 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 , 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 , 写了不少诗作 , 尽情抒解怀乡之愁 , 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 , 所以首次回大陆 , 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
自此以后 , 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 , 他回到了福建家乡 , 到了南京、湖南等地 , 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 , 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 , 探亲访友 , 与大陆学子对谈 , 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
他说:“初到大陆 , 所见所闻 , 令我兴奋不已 。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 , 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 , 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 。但此后去大陆多次 , 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 。”在四川 , 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 , 问他是否乐不思蜀 , 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 。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
他说:“玄武湖 , 紫金山都变了 , 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 。我接触了许多人 , 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 。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一心一意搞建设 , 魄力很大 , 又很踏实 。”
余光中说 , 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 , 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 。“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 , 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 , 一会儿写屈原、李白 , 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 。我突然意识到 , 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 , ‘传说北方有的民歌 ,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 , 从青海到黄海 , 风也听见 , 沙也听见’ , 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 , 慷慨激昂 ,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