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诗词 余光中所写的诗中表达乡愁的( 五 )


原文: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乡愁余光中诗词 余光中所写的诗中表达乡愁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 , 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 , 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 , 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
作品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 , 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 , 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 , 但是 ,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 , 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 , 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
同时 , 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 , 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 , 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
《乡愁》一诗 , 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 ,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 , 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 , 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 , 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 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 , 有如千峰朝向泰山 , 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 , 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 , 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 , 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 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 ,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的形式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余光中 , 台湾著名诗人 , 1928年生于南京 , 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 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 , 《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
阅读此诗 , 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 , 母子分离 , 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 , 告别新婚妻子 , 离乡背井 , 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 , 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 , 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 , 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 ,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 , 而是通过联想、想象 , 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 , 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 , 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
阅读此诗 , 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 , 物象集中明朗 , 如邮票、船票、坟墓等 , 不枝不蔓 , 意境幽远深邃 , 内容丰富含蓄 , 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 , 而现在) , 以感情为线索 , 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 , 反复咏叹 , 使情感逐层加深 , 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 , 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 , 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 , 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