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来翰墨缘:米景扬口述读后感精选( 二 )


《八十年来翰墨缘:米景扬口述》读后感(二):一部49后书画界小史
定宜庄做的这套《北京口述历史》系列,陆陆续续看了过半,《八十年来翰墨缘》是最新出版的一册,一部分主要是讲米景阳先生的青少年时代的民俗,其后是荣宝斋1949尤其是公私合营后的发展以及相关人物,可以看成一部49后书画界小史 。
米先生生于1936年,赶上了“旧时代”,祖父是铜匠,父亲是玉器行的人,有许多“旧时代”的流传,因此有不少“旧物件”,例如过去切西瓜用红铜的刀,剪菱角的剪子,花儿市,厂甸,蟠桃宫庙会,评书,井窝子,送水三哥,酸梅汤,糖葫芦……民俗故事娓娓道来 。
米先生1956年去了荣宝斋工作,本来并没有什么美术基础,但当时需要拓展木板水印业务,就正式在荣宝斋的编辑科上班了 。1950年荣宝斋公私合营,1952年全部收为国有,所以此时的荣宝斋和1949前的性质已经非常不同,属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营企业了 。当时的荣宝斋网罗了一批“老人儿”:金振之,陈林斋,冯忠莲,孙天牧,李伯实,郭慕熙,侯培显……等等艺术家和专业匠人专门做木板水印 。
据邓云乡先生《鲁迅与北京风土》中《南纸店》,琉璃厂南纸店的业务,大体可分三部分:一是各种纸张,包括扇面、信封、笺纸等等,二是文具用品,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等等 。三是书、画、篆刻家的笔单 。此时的荣宝斋,虽然有些业务因为种种原因不再经营,但这三大类业务仍然存在 。
书画家们仍然挂笔单,米先生经常去给这些人送稿费,见到有些人家徒四壁,有些人生活惬意 。书画家们的功力自不用说,公私合营后的装裱专家的绝活更不为人知 。米先生举了一个让人觉得神乎其神的例子:一幅《宋代仕女图》因为保存不善,仕女的脸色很黑,一位名叫刘金涛的装裱专家用棉绒把仕女的脸部圈了起来,然后倒上适量的高粱酒用火柴点燃,火灭之后,仕女的脸色恢复成以前的粉红色 。当时围观的人吓坏了,作为读者恐怕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得多大的本事才能拿捏得刚刚好 。
除了过去的传统业务,荣宝斋在某种程度上还和过去如意馆类似 。荣宝斋专门有一个很大的接待室,用来接待首长和外宾 。这些人来了以后先去后面喝茶,再逛门市部聊天 。康生、田家英、邓拓、陈伯达、萧华、肖劲光等等都来过,最经常去的就是前三位了 。所以米先生说:“首长(级别)小了,我们那儿还看不上呢 。”
米先生对自身的事提及不多,最多也就是说说自己工作上的一些事以及和书画相关的事,甚至对自己是陈少梅和冯忠莲的乘龙快婿也只寥寥几笔带过,未及多言 。感觉这位老先生,知道的典故远比说出来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