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诗词的艺术风格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五 )


又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首词感怀故国 。以追忆往事入笔 , 写眼前之景与回忆之景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物 , 作者却企盼它早日“了” , 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消息 , 却引起了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 因为它们都引发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惆怅 , 与他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的沉痛 。是十分真切而深刻的 。
这些词写的都是他亡国后的内心剧痛 。在这些作品中 , 流露着沉痛与哀伤的情绪 , 但又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
在这几首词里 , “无限江山”也好 , “往事”、“故国”也好 , 所指都不外乎他过去南唐小朝廷及旧日国主的生活 , 他留恋的是昔日帝王的享乐 , 苦痛的是而今囚徒的不幸 。所以说 , 李煜后期词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范围 , 基本上没有离开他那狭窄的帝王生活圈子 , 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东西 。但是 , 由于生活的巨变和囚徒的生活感受 , 使他在这些词中熔铸了具有广泛意义的生活内容 。而且 , 在李煜的后期词作中 , 往往没有明确写出愁思的具体真实的内涵 , 而是仅仅是写它的外部形态 , 并写景色相融 , 使词中的愁绪概括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的悲伤和痛楚 , 从而使这些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能使那些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或者被压抑的人受到感动 , 让他们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 , 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感情 , 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 甚而至于对他的遭遇产生同情 , 这实在是艺术作品的客观效果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思想 , 正所谓“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这正是李煜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千古传诵的主要原因 。
就艺术特色来看 , 李煜后期的词在表达自己的深情巨痛时 , 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梦里不知身是客 , 一饷贪欢”、“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都是他成为囚徒之后  , 触景生情 , 尽情倾泻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和国破家亡之感的表现 , 情真而思深 。他的抒情 , 是善于概括 , 富于暗示 , 感染力强 , 造境生动 , 对于周围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 , 因而构成一种特有的风格 。一方面由于他的文艺修养的深厚 , 同时由于他亡国以后对苦痛生活的深刻体验 , 形成了他这种卓越的抒情艺术 。
其次 , 他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 利用极其贴切的比喻 , 使非常抽象的“离愁”之类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 ,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 , 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之多 , 用春水来比喻愁之无限 , 形象而又生动 。又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都是 。
再次 , 语言准确精炼 , 形象鲜明 , 优美自然 , 接近口语 , 有惊人的表现力 , 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那种镂金刻翠的作风 。最突出的是没有书袋气 , 到了后期 , 也没有了脂粉气 。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 , 就如上文提及的“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都构成了画笔不能到的意境 , 写出了他对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 , 也创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语言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 。他后期的词已完全不同于温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 , 堆砌词藻 , 而有如出水芙蓉 , 使人格外感到清新明净 。
四.李煜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煜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完全可以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话来概括:“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 感慨遂深 ,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首先 。李煜词扩大了入词的题材范围 。南唐词发展到李煜词 , 同花间词的区别 , 就泾渭分明了 。《花间集》作者虽然都是文士 , 但其范围囿于风月脂粉 , 其作用限于饮宴应歌 , 乐筵按曲 , 仍不脱“伶工之词”的身分 。要说抒情 , 十九乃咏妓情 , 涂饰金粉 , 而内心贫乏 。而李煜词所采用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 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 , 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 , 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尊前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 。他后期的词写他的自身经历和生活实感 , 多家国之慨 , 冲破了词的原有藩篱 , 扩大了词的境界 , 在内容风格上 , 超越了温庭筠和冯延巳 , 呈现出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 。把词引入了歌咏人生的正常途径 , 循此以往 , 词才与诗殊途同归 。成为词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 , 才有了日后出现苏、辛诸大家的可能 , 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