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砂锅诗词 求有关中国菜诗词典故( 二 )


唐玄宗开元年间 , 有客商赶路 , 入夜饥饿 , 在路边小饭店用餐 。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 , 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 。那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 , 香油爆炒 , 再喷以酒、醋、盐焖烧 , 红油油、亮闪闪 , 鲜香软嫩 。客人吃得赞不绝口 , 到处宣传此菜绝妙 。从此小店专营此菜 , 名噪远近 , 竞传千年 , 成为湖南名菜 。 , 鲜美异常 。
西湖莼菜汤
据《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阳做官 , “秋风起 , 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 又曰:“人生贵适志 , 何能羁宦数千里 , 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后人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 , 可见莼菜之迷人 。莼菜与鸡丝、火腿同烹 , 碧翠鲜醇 , 清洌爽口 。乾隆游江南 , 也必尝莼菜汤 , 有“花满苏堤抑满烟 , 采莼时值艳阳天”之诵 。沛公狗肉
汉高祖刘邦在家乡沛县嗜食狗肉 , 故此得名 。以狗肉、甲鱼与酒、葱、姜、硝腌渍后 , 加酒、糖、盐、酱油、八角、花椒及水焖制 , 狗肉酥烂腴香 , 甲鱼软嫩鲜美 。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区的名馔 。
奶汁肥王鱼肥王鱼又称淮王鱼、回王鱼 , 国内罕见 , 产於安徵凤台县境内峡山口一带数十里长的水域里 , 为鱼中上品 。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肥王鱼 , 一次刘宴众大臣 , 因人多鱼少 , 厨师以其它鱼混充 , 被刘安识破 , 大发雷霆:“吾一日不能无肥王 , ”可见肥王鱼受宠之程度了 。后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带民间 , 并以奶汁鸡汤煨煮 , 成为徽菜一绝 。龙井虾仁
传说 , 龙井虾仁与乾隆皇帝有关 。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 , 他身着便服 , 遨游西湖 。时值清明 , 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 , 天忽下大雨 , 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 , 村姑好客 , 让坐泡茶 。茶用新采的龙井 , 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 , 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 , 喜出望外 , 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 , 可又不好开口 , 更不愿暴露身份 , 便趁村姑不注意 , 抓了一把 , 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 。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 , 继续游山玩水 , 直到日落 , 口渴肠饥 , 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 , 点了几个菜 , 其中一只是炒虾仁 。点好菜后他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 , 便想泡来解渴 。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 , 一边撩起便服取茶 。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 , 吓了一跳 , 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 。店主正在炒虾仁 , 一听圣上驾到 , 极为恐慌 , 忙中出错 , 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 。谁知这盘菜端到干隆面前 , 清香扑鼻 , 尝了一口 , 顿觉鲜嫩可口 , 再看盘中之菜 , 只见龙井翠绿欲滴 , 虾仁白嫩晶莹 , 禁不住连声称赞 , “好菜!好菜!”
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 , 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 , 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 , 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
鼎湖上素又称鼎湖罗汉斋 。用香菇、草菇、银耳、榆耳、桂花耳、竹荪、鲜莲子、白菌、银针(绿豆芽)、笋等 , 蒸、焯、炒、味而成 。特点是色彩典雅 , 层次分明 , 鲜嫩滑爽 , 清香适口 。广东制作最为出名 。
相传位于今广州西门中山六路的西园酒家 , 敬奉高僧佛院斋门的名菜是十八罗汉斋 。有一次 , 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庆云大师来广州六榕寺 , 曾到西园酒家吃过罗汉斋 , 知道罗汉斋虽由竹荪、发菜、冬菇、草菇、蘑菇、榆耳、银耳、桂花耳、黄耳、湘莲子、佛手果、炸面筋、笋肉、银针、菜心等主料烹制而成 , 但质味欠佳 , 遂提出了与上述用料相似的材料 , 但烹制细节有所变更 , 试制后为西园厨师所采纳 , 定名为鼎湖上素 。
九转大肠
此菜是清朝光绪初年 , 由济南“九华楼”首创 , 此楼烧制的大肠下料狠 , 用料全 , 先煮熟焯过 , 后炸 , 再烧 , 出勺入锅反复多次 , 直到烧煨至熟 。有一次“九华楼”店主杜某请客 , 席间有一道“烧大肠” , 品味后客人们纷纷称道 , 有说甜 , 有说酸 , 有说辣 , 有说咸 , 座中有一文人提议 , 为答谢主人之盛意 , 赠名为“九转大肠” , 赞美厨师技艺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齐全、工序复杂 , 口味多变的特点 。此菜色泽红润 , 大肠软嫩 , 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 , 为山东的传统风味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