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传说|严文明: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 六 )


由此可见,中国的民族和文化从史前时代起就已经形成为一种分层次的、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或曰多元一体结构 。中原的华夏文化处在花心的位置,东夷文化、三苗文化、戎羌文化、北狄文化等是围绕在周围的第一层花瓣,百越、夜郎、滇、氐羌、乌孙、月氏、匈奴、东胡等则是第二层乃至第三层的花瓣 。这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乃是一种超稳定结构 。尽管由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的作用,有的地方或有的民族发展强大起来,最后达到统治全中国的目的,或者由于政治的原因而暂时分裂,都不能打破这种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上的基本结构,它保证优秀文化遗产的积累和有效传递 。中国文明之所以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不同,能够连绵数千年而从未中断,这种超稳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我们说这种重瓣花朵式的或多元一体的结构是超稳定的,只是从一种结构的模式或整体格局来讲的,并不意味着内部没有变化和发展 。而这种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认同 。首先是华夏族系内部的认同,接着是东夷、三苗、百越等先后加入华夏并逐步形成后来的汉族,以后戎羌和匈奴的一部分也加入汉族,有些汉族到了其他民族聚居区也入乡随俗变成了少数民族 。本来是文化上的认同变成了民族的认同 。每个民族都不是很单纯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混杂的程度不同而已 。但总趋势是汉族的不断扩大,到现在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就占94%左右 。这并不是因为汉族特别能够繁衍,而是因为有许多别的民族的成员加入进来了 。
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中固然存在着民族压迫和强制同化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主流,主流是认同和融合 。举两个考古上的例子来说:一个是在铜石并用时代,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玉器特别发达,其中的玉琮和玉璧等显然为以后的商周文化所吸收并且成为当时重要的礼器 。这样,古越人的文化就被华夏族所吸收和融合了 。再一个是商周时代鼎鬲文化形成的过程 。在新石器时代以至铜石并用时代,东夷、三苗和古越人族系的文化都用鼎作炊具而不用鬲;华夏族系的文化则用斝,以后又由斝改变为鬲而不用鼎 。但是到了商周时代,随着民族的融合,所有这些地区都是既用鼎又用鬲,所以被称为鼎鬲文化 。有趣的是作为征服民族传统文化的鬲仅仅用作大众的普通炊具,而作为被征服民族传统文化的鼎反倒成了重要的礼器,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标示物 。所以在民族关系上是征服与被征服,而在文化关系上则是认同和融合 。到了一定阶段,民族上也便认同了 。跟着文化和民族的认同的不断扩大,炎黄传说也不断扩散,而炎黄文化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承认的传统文化 。因此,为着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研究炎黄文化,研究炎黄传说的来龙去脉和炎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
注释:
①束世澂在引述《五帝本纪》阪泉、涿鹿两战的原文后写的按语说:“上面两段,可能是一件事,蚩尤就是炎帝,阪泉与涿鹿是一个地方,‘得其志’就是‘杀蚩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可能是这材料出于两个来源,司马迁就误做两件事了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选辑》第一集《原始时代》,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136页)又童书业也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阿……二战殆为一传说之分化 。”(《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2页)
②参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2页 。
③参见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92年第1期 。
④参见严文明:《碰撞与征服——花厅墓地埋葬情况的思考》,《文物天地》1990年第6期 。
⑤《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125页 。
⑥参见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 。

【炎黄传说|严文明: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