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讲解 如何讲解苏轼诗词

原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诗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
有关苏轼的诗词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宋代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这就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与晏殊的《浣溪沙》格调截然不同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在创立自己的风格 。
可引导学生比较晏殊《浣溪沙》与苏轼这首《江城子》在题材、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语言格调诸方面的不同 。
苏轼词二首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由佑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 。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 。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 。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 。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 。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 。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