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讲解 如何讲解苏轼诗词( 三 )


4.相关资料
这首词的特点,与一般写景抒情词迥然不同,它表现了以散文入词,以议论入词的特色 。它的议论,又非同凡响,其中寄寓着对人生的探索,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唐宋词鉴赏辞典》,陆永品文,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二、定风波
1.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 。在《水调歌头》的“基本解读”中已说到,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 。
2.基本解读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 。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 。“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作者当时是“团练副使”,“不得签判公事”,没有什么实权,但毕竟还是一个“官”,要弄一匹马骑,还是可以办到的 。但这是诗,是艺术,这里就是要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 。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 。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体悟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 。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 。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 。“也无风雨也无晴”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 。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
3.鉴赏要点
从生活小题材中提炼出重大主题 。外出于活或办其他事情,在路上遇雨,这是人们生活上习以为常的小事,可是作者在这样极常见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关于理想前途、处世态度等方面的重大政治主题 。
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旷达情怀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人间词话》)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的始终 。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作品中很充分很显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
4.相关资料
这首词写途中遇雨一件小事 。写的虽然是极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反映了作者胸怀开朗的一面 。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三、[鉴赏·探究·练习]讲解
1.第一题
命题意图:逐步学会对古代诗词中的思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
参考答案:参见《水调歌头》“鉴赏要点” 。
2.第二题
命题意图:逐步领会和运用关于提炼主题、以小见大等方面的写作知识 。
参考答案:参见《定风波》“鉴赏要点” 。此词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是: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
3.第三题
命题意图:初步了解豪放词的主要特点 。
参考答案:第三单元的导语《漫步宋词》指出:“豪放词题材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这就是对豪放词的特点的概括 。苏轼的这两首词,都是“抒怀言志”之作,当中也间接地关涉到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 。二词所抒发的情感都是他贬官黄州时的所思所感,这与“乌台诗案”密切相关 。“乌台诗案”是当时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产物 。新旧两党的斗争,虽然后来含有很多政治宗派斗争的因素,但总的说来,是关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斗争 。由此可知,这两首词的政治性是很强的 。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来看,这些作品的格调都比较刚健儒雅,具有高旷清雄的审美特点,富于阳刚美 。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看,多涉及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 。具有类似风格的宋词,如必修课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选修课教材中的第16课辛弃疾的作品、第17课“爱国词”,都属于此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