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简介绍兴兰亭诗词 绍兴兰亭的介绍( 五 )


让我们再来仔细看康熙的书法,康熙皇帝写得较为严谨,非常工整,显露出一派帝王之风,作为满人能将汉字书法写得如此之好,的确是位不简单的皇帝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之”字,如第一行、第三行、第四行的“之”及最下面一排的3个“之”写法也是各不相同,可见康熙皇帝临写时是多么认真,当然他也自认为写得不错才敢竖碑在这书法圣地 。不过我还是要补充,有些内行人指出他也有败笔之处,有一个字没有写好,什么字呢?就是这个“一”字 。全文共7个“一”,大家可以看看哪几个“一”不好,对了,倒数第三行和第六行上面的“一”字写得特别长,还有中间的这个“一”字又写得很粗,显得特别死板,因为书法上讲究“气意流动,脉络相通”也就是说字词之间要有一股气贯通,一会儿我们就可以看到王羲之的“一”字就非常灵活多变,而康熙皇帝的“一”字缺少变化,较为死板,还又长又粗,把字词之间的气也隔断了,文章布局被间断了,所以这个“一”字没写好 。不过也有很多人为康熙解释:有些人说“他可能没喝酒”,有些人说:“笔画越少的字就越难写” 。还是金庸先生说得好:“康熙是皇帝嘛,他一统天下,天下第一,当然这个‘一’有着帝王的霸气,又长又粗,他也就不会照着王羲之的写法了 。”的确很有道理,康熙的《兰亭序》是有着一股帝王的气魄,包含在书法中,当然风格与王羲之不同,不过能写得如此之好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
让我们到背面再看一下乾隆皇帝所写的 。乾隆是1751年农历三月初八到兰亭的,当时他看见爷爷已刻下正面的碑也是有感而发,于是即兴作下了这首七律诗,但乾隆没有再去竖碑了,而是作为皇帝心甘情愿让工匠把诗刻在了爷爷的背面,屈尊于碑的阴面 。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的书法字如其人潇洒飘逸,柔媚有余,而且这首诗内容也写得非常不错,让我们来看一看:“向慕山阴镜里行”(从来都很仰慕山阴,山阴是绍兴旧称,“镜里行”描写了水乡特色 。王羲之说过这样一句话:“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清游得胜惬平生”(清游:平平淡淡的游玩,没心事、政事是我平生最惬意的事),“风华自昔称佳地”(兰亭自古称为好地方),“觞咏于今纪盛名”(曲水流觞咏诗的活动至今负有纪念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兰亭景色是茂林修竹,春烟缭绕,澹荡是给人以池水轻漾、恬静舒适的感觉),“花迟禊日尚甫荣”(乾隆是三月初八来兰亭,禊日指三月初三曲水流觞的日子,比王羲之迟来五天,尚甫荣:花木依然茂盛的样子),“临池留得龙跳法”(称赞王羲之的书法是“龙跳法”,引用了梁武帝称赞王羲之书法的一句话:“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聚讼千秋不易评”(是乾隆对王羲之《兰亭序》的称颂,但因为“讼”是诉讼的讼,打官司的意思,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其实是因为历代对王羲之写《兰亭序》的评论、争论都有,甚至有人认为《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写的,当代郭沫若也有这种观点,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是王羲之所写,而从宋代到清代也有争论,所以乾隆写道“聚讼千秋” 。“不易评”是乾隆的态度,但因“易”字一字多意,就产生了几种解释:有人说是“轻易”,不轻易下评论,是乾隆谦虚;有人说是“容易”,不容易下评论,难以评论;还有人说应该解释为“改变”,乾隆是说不要改变王羲之所写的评论了,不要再改变他的书圣地位了 。)
这块碑再简要概括一下,此碑高6.8米,宽2.6米,重18吨,三万六千斤,这么大的碑,祖孙两代皇帝又同刻一碑,这还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堪称国宝,也是兰亭的镇亭之宝了 。
临池十八缸
大家接下来看到的是近两年新扩建的一个参与性的景点:临池十八缸,这是纪念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所建的 。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很多 。有一次,王献之请教父亲练好书法的秘诀是什么,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只水缸说:“你把这十八缸水都练完练干了,就知道练好书法的方法了 。”因此这里有十八个小缸,十八块地坪砖,游客到兰亭手痒想挥毫的话,可在这里练习操作 。当然王献之练字的水缸可要比这缸要大得多啦 。那么这个“太”字碑是什么意思呢?相传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就不想练了,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有些骄傲 。有一次他写了一些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一撇一捺结构太松,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就没说什么,而是说“拿给你母亲去看吧” 。而王羲之夫人也是精通书法的,看了儿子写的那些字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了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练完了十八缸水,长大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