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诗词曲 关于赞美中国文化的诗歌(11)


(二)古典诗词在写作手法上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一种借鉴
整个的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流行歌曲在写作手法上 , 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古代诗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 。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 , 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 , 另一方面 , 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 , 无论是说家国情怀 , 还是儿女情思 , 又亦或是什么别的内容 , 古典诗词往往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 , 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 这正好符合流行歌曲传唱的要求 。康德曾说“最高的范本 , 鉴赏的原型 , 只是一个观念 , 这必须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里产生出来……理想本来意味着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 。”[12]虽然说美的观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产物 , 但是大多数文艺作品都能激起人的美感 。之所以能够激起人的美感 , 这与文艺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有关 。古时有“兴”、“观”、“群”、“怨”之说 , 而诗之所以兴 , 就在于诗“不质直言之 , 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 。”(《毛诗补疏序》)古典诗词的特点就在于它可以用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生活 , 以言情作为主要内容 , 以感人作为自己的职能 。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 , 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 , 古典诗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 , 在现代歌曲的写作中 , 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例如《爱像青橄榄》中就把爱情形象的比喻为青橄榄 , 苦涩过后却有余味在心头 , 这是对爱情的真实感受:有酸苦更有甜蜜 。《像雾像雨又像风》中“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 , 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 。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 , 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爱情生活中对对方的爱的感受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 , 是很难说清楚的 。词作者把它同雾、雨、风这些具象联系在一起 , 让欣赏者通过对雾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 雨的来得快去的得急 , 风的来去无踪的具体感受来把握这种云遮雾障的感觉和不可捉摸的情思 。又如《思念就象一条河》中“寂寞像一面银幕 , 银幕里全是你 , 悲伤像一张巨网 , 网住了我的心 , 思念就象一条河 , 不能停留不回头 。”本来寂寞、悲伤、思念都是一些意识领域里的心理现象 , 通过比喻把它们具象化了 , 变得可感可见 , 词作者寂寞之深 , 悲伤之重 , 思念之切一一跃然纸上 , 情真意切 , 欣赏者为之动情 , 共抹一把相思泪 。
再如在《想家的时候》里有几句 , “想家的时候很甜蜜 , 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 , 家乡柳就拉着我的手;想家的时候不睡觉 , 乡情淡淡溶进怀中酒 。”家让人感到温馨 , 想家更让家人感到亲切 , 这里词作者让家乡的月和柳也象人一样懂人意有人情味 , 整幅思乡情也因此有了生气 , 境界全出 , 令人思绪万千 。
而姜育恒的《邮票》“买一张邮票 , 贴在我心里 , 好想把自己这样寄回家里 , 潮湿的洋井什么时候放晴 , 好让我看清自己身在哪里 。”这是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恋家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情 。在这里 , 客观现实已被情感幻觉化、诗意化 , 人似乎可以像邮局中的信件一样只要贴上邮票就能回家 , 这是词作者强烈的情感引起的审美幻觉 , 在现实和幻觉之间 , 欣赏者获得了广阔的审美幻觉 , 而这个空间越大 , 欣赏者得到的美感就越多 。歌词中 , “放晴”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带感情色彩的具象词 , 欣赏者带着雨过天晴对万物焕然一新的喜悦这种情绪体验去玩味词中抒情主人公希望悲伤的眼中不再有泪的心情 , 就更能入情动情 , 从而感受到语言的神韵和新奇之美 , 获得审美愉悦 。
尽管现代歌曲的创作是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路子起步发展起来的 , 然而 , 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 , 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 , 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