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五年级作文怎么写?( 四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第多惠斯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试问教育者要激励、唤醒和鼓舞什么呢?当然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由被动地、静态地学习转变到主动地、动态地学习状态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给我很深的启示 。他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既然学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教师为何不给予满足呢?因此,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探求、发现 。
本课我在开课环节作了如下设计:学生观看课件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 。在学生对刚才看到的情景意犹未尽之时教师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 。”“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形成浓浓的绿荫 。”“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 。”“我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清晨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 。”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就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此时已经不知不觉由一个发现者转变成一个研究者的角色,教师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 。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文前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 。只要学生善于钻研、发现,课文对他们永远是新鲜、活跃的生命实体 。
看到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令人高兴 。但课堂上发言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学生 。尽管教师在提问的覆盖面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40分钟的局限,仍不能使全班每个学生均得到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编排成学习小组,并在学习过程中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每个学生创造各抒已见的机会,使他们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在寻找小村庄被洪水冲毁消失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先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归纳出学习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读后自行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 。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由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充分发挥集体作用,集思广义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在行间巡视,俯下身去跟学生轻声交换意见,与他们平等谈话,共同磋商,并激励他们组组竞争,看哪一组说得好,在全班交流时,我鼓励小组代表积极发言 。学生沉寂的心活跃起来,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钻研讨论的行列中去 。讨论时,每个孩子对问题都有一个基本看法,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就产生争论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他们就再回到课文中去,再进行一番钻研,直到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全班交流时,课堂又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可以说,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达到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