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惠州的经历_诗词 苏东坡在广东惠州的诗词( 三 )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 , 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 , 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 , 暗为悼亡 , 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 , 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 , 突兀而起 , 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 , 却不怕瘴气的侵袭 , 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 , 引起了海仙的羡爱 , 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 , 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 , 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 , 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 , 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 , 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 , 花叶四周皆红 , 即使梅花谢了(洗妆) , 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 , 称得上是绚丽多姿 , 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 , 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 , 不与梨花同梦” 。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 , 已不再梦见梅花 , 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 , “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晓与朝叠韵同义 , 这句里的“晓云” , 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 , 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 , 写的是梅花 , 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 , 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
上阕的前两句 , 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 , 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下阕的前两句 , 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 , 明显也是写朝云 。再结合末两句来看 , 哀悼朝云的用意 , 更加明朗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东坡
苏轼在惠州的诗苏轼寓惠期间 , 共创作诗187首 , 词18首 。这些诗词较深刻地体现了他晚年的政治观点、思想实质和人生态度 。展卷重读 , 浅为探析 。
苏轼寓惠诗词深刻地反映出他被贬后思想上已经发生变化 。苏轼生长在书香门第 , 从小就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育与熏陶 , 因而“奋厉有当世志” 。(《东坡先生墓志铭》)他少年时代就表示要坚持反对宦官专权误国的东汉名士范滂作为学习的榜样 。(据《宋史》)在他赖以考取进士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 , 也大赞尧舜禹汤文武等名君之治 , 反映出他要“致君尧舜上”的雄心宏愿 。他在朝中所写的许多策论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 , 当他看到朝廷党争激烈 , 互相倾轧 , 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 , 并且屡遭贬谪之后 , 思想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屡见于他的寓惠诗词作品中 。他喟叹道:“我今身世两相违 , 西流白日东流水 。”(《寓居合江楼》)“誓将闲送老 , 不著一行书 。”(《无题》)“吾生本无待 , 俯仰了此世 。”(《迁居》)这些诗句表明 , 他当年的经世济时之志 , 现在已转化为“乐天知命”的思想 。这种变化还集中表现在他40多首的“和陶诗”中 。他在这些诗中写道:“我饱一饭足 , 薇蕨补食前 。……斗酒与只鸡 , 酣歌饯华颠 。”可见他已改变初衷 , 厌倦官场 , 羡慕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了 。
苏轼热爱惠州山水 ,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反复咏叹 , 认为“此邦宜住玉堂仙” 。他一到惠州 , 地方长官便待以殊礼 , 请他住进三司衙内的合江楼 。他开窗暸望 , 立即写诗赞道:“海山葱昽气佳哉 , 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 , 肯为苏子浮江来 。”安居之后 , 遍览本州风物 。他爱罗浮山、汤泉、白水山、更爱西湖 。他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 , 感受弥新 。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 , 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 , 涌金门外看 。(按:此两句是说惠州西湖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冰轮横海阔 , 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 , 照我一杯残 。”月明之夜 , 物我皆忘 , 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