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步态评定临床意义
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2、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3、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步态检查适应症
1、CNS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百思特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通路病变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
禁忌症: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等
基本参数
1、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一般步长约为50~80cm
2、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步/min
3、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
4、足偏角: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偏角,健全人约为6.75
5、步宽(stride width):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
6、步幅: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
7、步行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s左右
8、步行时相: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常用评定的方法
1、四期分析法 两个双支撑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
2、RLA八分法 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求出八个典型动作姿位点
步行功能分级
0级:患者不能行走或完全依靠轮椅或2人以上帮助
1级:患者需要使用双拐或1人持续有力的搀扶才能行走及保持平衡
2级:患者持续或间断需要1人帮助平衡或协调,或需要使用膝-踝-足矫形器{KAFO},踝-足矫形器{AFO},单拐,手杖,等以保持平衡和保证安全
3级:患者能行走但不正常或不安全,需要1人监护或言语指导,而无身体上接触
4级:患者在平面上可独立步行,但在上台阶,斜面或不平的表面时需要帮助或监护
5级:患者可独立地去任何地方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竖脊肌:在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2.臀大肌:在摆动相后期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3.髂腰肌:对抗髋关节后伸,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4.股四头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支撑中期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5.缝匠肌:作用为屈髋和屈膝关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6.腘绳肌:在摆动相末期,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 。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7.胫前肌:足跟着地时,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 。足趾离地时,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疾病游哪些表现



8.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在行走、跑、跳中提供推动力,比目鱼肌富含慢性、抗疲劳的红肌纤维,主要与站立时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有关 。二者在站立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