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而来读后感100字( 四 )


2
在阅读这本《迎面而来》之前 , 我刚读完了美国后现代大师巴塞尔姆的《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 , 这两本连起来读颇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熟悉巴塞尔姆的读者都知道 , 他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之广泛在整个20世纪几乎无人可以比肩 。而林东林则不同 , 和文风张牙舞爪的巴塞尔姆相比 , 他对小说形式的探索肯定相对要“拙”许多 , “拙”到一本书读完 , 他想要讲的故事我全都能读懂 , 换句话说 , 就是写得很老实 , 每一句都能落在实处 。但是 , 林东林的“拙”不是那种平淡得像白开水似的“笨拙” , 在看上去“偏拙”的叙事过程中 , 时不时地会有一个近似于“突然加速”式的细节 , 从而让整个小说突然间变一个调子 , 这点让我想起了很多老派小说家 , 比如莫泊桑 , 比如欧·亨利 。以《象拔蚌先生》为例 , 里面的艾勇为了偷象拔蚌而差点儿丧命 , 这就是该小说的一次变调也是一次高潮 。一个在生活重压之下的中年男人的疲惫 , 对平淡生活的倦怠 , 全都在这突然间的“纵身一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纵身一跃”在故事里并不是那种直上直下似的 , 进去就出不来 , 而是像打水漂一样 , 跳跃在故事的湖面中 , 一不小心 , 还跳到了另外一个湖面上去 , 而这个湖面就在小说主人翁——“我”的心里 , 正如小说中写的“大海慷慨地给了他那个机会 , 他得到了 , 同时也分了一份给我 。” 打过篮球的朋友们都知道 , 篮球场上最难防的不是那种除了快还是快的人 , 而是那种可以在动静之间自由切换的人 。林东林虽然是一名小说界的新手 , 难得的是 , 他已经具有加速后的减速能力 , 这种能力经常体现在他会在加速过后 , 突然将情感灌注在某个事物上 , 用一种近似于“托物言志”的方式来为他的抒情踩刹车 , 无论是《遍地钟声》中的结尾处的洗碗场面还是《烈士巷》里对于小茹的黑裙子的特写 , 都展现出了一种良好的踩刹车的能力 。而这种踩刹车虽然在语言层面上意味着一段叙事的中止 , 而在感受力层面上 , 则是一种新的感受力的开始 , 也就是一种“后劲儿” 。我们常喝精品咖啡的人往往讲究一个“回甘” , 而林东林的这种“托物言志”的方式也使得他的小说有了一种“回甘” , 以不至于“小说到故事为止” 。傅雷先生曾以“讯雨”的笔名发表过一篇盛赞张爱玲的《金锁记》的文章 , 说“每句话都是动作 , 每个动作都是说话 , 即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 , 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 。我想同样的话来形容林东林的这本《迎面而来》也不过分 。和林东林的散文以及诗一样 , 林东林在小说中使用的语调 , 也是那种既有肉感 , 又简洁的语调 。在这里 , 我指的这种肉感 , 是他语调的元气都很饱满 , 弹性很足 , 不紧不慢 , 没有一丝的慌张 。而这种饱满的语调 , 使得林东林的“极简”式写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类似于海明威式的新闻体式的“极简”有着很大的不同 。如果说以海明威为代表的新闻体式写作更多的强调一种语言的“骨感”美的话 , 那么相比而言 , 林东林则强调一种语言的“肌肉”美 。这种语言的“肌肉美”并不完全是一种技巧上的处理 , 而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李敬泽曾说莫言、苏童还有余华这样的作家“都把各自语调完全地赋予他们笔下的世界 。”我想林东林的语调和他笔下的世界 , 也是非常吻合的 。他笔下的世界既没有任何挣脱出他的语调的意思 , 同时 , 他的语调也没有脱离开他笔下的世界 , 它们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一种贴合状态 。以《有人将至》里的一句话为例 , “就在我差不多快对宝叔产生依赖的时候 , 有人来到了这里 。一个女的 , 一个跟我一样的女的 。”这句话来自小说中的女主角周芸 , 一名被“宝叔”囚禁的当性奴的女性 。从语调上看 , 这句话特别平静 , 特别拉家常 。她用“一个女的”来形容“宝叔”的“新宠”的时候 , 就像在说家里新买了个垃圾桶一样平淡 。然而 , 这种“平淡”甚至“冷漠”是建立在极大的绝望之下 , 也就是“在我差不多快对宝叔产生依赖的时候” 。而这个“前提”为整个小说情节的推动增加了某种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暧昧” , 这种“暧昧”就是我上文中提到的那种语言的“肌肉美” , 它是有弹性的 。有弹性就意味着可能性 , 意味着周芸在此刻还没有完全屈服 , 并为后来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