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综合症|苏联人的“巴黎综合症”( 三 )
尽管去西方的苏联游客数量相对较少,但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许多苏联作家 。他们通过在文学和绘画中的再现,将欧洲的大城市描述为一见如故却不为人知的 。巴黎是苏联人最了解的城市,从左拉的小说和爱伦堡的回忆录到196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摄影展《活着的巴黎》,都是苏联人了如指掌的文化事件 。吉尔伯德写道,对于苏联艺术家、作家和读者来说,巴黎首先是记忆,然后才是体验 。事实上,有时真实的经历令人不安(巴黎综合症的阴影!),当这座城市的林荫大道上挤满了美国游客时,巴黎“喧闹、无知、自鸣得意、重商主义”,古老建筑的外墙被“花哨的海报”弄得面目全非 。
*
苏联与西方的爱情注定以失望告终 。一旦俄罗斯人可以自由旅行甚至移民,如果他们负担得起,还可以永远住在巴黎,逐渐地,巴黎就不再是苏联的文化梦想了 。有时候,对于20世纪90年代迷失方向的移民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噩梦 。新移民把他们喜爱的左拉和巴尔扎克的多卷本译本拖出俄罗斯后,突然发现它们与现实毫无关联,甚至令人尴尬 。原来,“他们的”巴黎——他们的普世文化——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苏联对西方的文化想象变成了“与其他苏联劣质事物相似的旧垃圾……人们知道他们的文化偏好已经过时,他们的生活方式依然幼稚……他们一心一意地培养文化资本,但发现自己两手空空 。”他们觉得自己是西方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但事实证明,这种拥有只存在于他们的虚幻梦境里 。
吉尔伯德认为,“苏联和西方的乌托邦一起解体了”——这是她描述的矛盾情况之一 。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并不包括对自身主权的否定 。相反,热爱西方文化是苏联文化的象征,这是每个受过教育和培养的苏联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任何被问到沃尔特司科特或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的来访外国人都会证明,苏联公民通常认为他们比西方本地人更了解西方文化(或至少是典型的苏联版本),并且更喜欢西方文化——他们是对的 。此外,他们觉得这种文化欣赏能力本身就是他们国内文化的产物(他们有时会把这种文化称为“苏联文化”,有时称为“俄罗斯文化”),他们也是对的 。有些俄罗斯人喜欢资本主义,但吉尔伯德描写的不是受教育的俄罗斯人或苏联知识界,她所描述的“所有权”类型,包括对文化商品的非物质的和共享的集体拥有,看上去是资本主义的;但事实上无疑是“社会主义的”——尽管已故的苏维埃实践者通常倾向于避免使用这个词(因为害怕听起来老套)——它完全符合苏联社会主义传统,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俄罗斯第一任启蒙运动人民委员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 。
《有生之年看巴黎》是一部高度个人化的书,作者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学者,她本人就是苏联晚期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孩子 。(2百思特网0世纪90年代,吉尔伯德和我一起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她现在在那里教苏联历史 。)她的书和电影《再见列宁》中苏联/共产主义的怀旧风格一样 。但这个主题不是苏联本身,而是对西方的愿景,这一西方文化的光环吸引了后来的几代苏联人 。潜在的怀旧情绪是因为苏联社会极其看重文化(包括但不仅仅是西方文化),并培养了强烈的集体情感 。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为苏联的宣传者感到遗憾,他们为让公民爱上苏联社会主义而辛勤工作了这么久 。要是他们读了一点资本主义营销理论,并掌握了物以稀为贵的思想就好了 。苏联宣传者与他们实现使命的机会失之交臂,只有在苏联解体、宣传部门被西式广告和公关人员取代之后,才出现了对苏联社会的怀旧情绪 。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作文怎么写?
- 巴黎图书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体会格式怎么样?
- 家庭读书故事作文如何写?
- 英纳格表 「英纳格红牌优点」
- 一战后德国获得多少贷款_巴黎和会德国赔款时间
- 雪铁龙c3-xr,东风雪铁龙c3-xr口碑
- 爱与善良——《巴黎圣母院》读后感600字如何写?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如何写?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