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 苏轼的诗词特点( 二 )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 。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二十一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
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而这一切,都倾注在了他终身不懈的文学创作活动之中 。
(一)逆境中见从容
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4]便是一个显例 。
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实际上,他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
还有一首《念奴骄·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 。
所以相对来说,此词更能表现他精神的自由 。
毫无疑问,苏轼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 。
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
再如这首《临江仙》[5]:“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
夜阑风静縠纹平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这首词写于永丰五年 。
苏轼被贬黄州后,住在临皋亭,后来又在东坡建一小屋,取名雪堂 。
这首词是写他从东坡雪学堂夜饮后回归雪堂的情景 。
抒书写他内心的愤懑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要求精神的解脱 。
在夜深人静的荒凉大江边,诗人“倚仗听江声”,从谛听大自然的声音中,悟到人生的真谛,希望摆脱人生的得失荣辱,寻找自由的生活 。
“江海寄余生”一语,读来似有消极情调,但实际上却是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对自由的追求 。
(二)历经百折,铸就人生
苏轼一生虽然道路崎岖,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
在坎坷的境遇中,他不畏艰难险阻,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有了一番大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人民办实事,处处留有佳话 。
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
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逆境中写成的;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影响之大 。
四、历史地位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
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创新 。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苏词的豪放,早有定论 。
陆游说:“世言东坡不能歌……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这种挟“天风海雨”之势的风格,便是“豪放”的形象说明,是苏轼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如: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外?(《鹊桥仙》)[6] 。
(一)苏轼对词的贡献
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