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的事例 关于比较的名人事例

朱自清当衣买书
杨建民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 。
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 。
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 。
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 。
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
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 。
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 。
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 。
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
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 。
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 。
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 。
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 。
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 。
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 。
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 。
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 。
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 。
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 。
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4月16日
秋瑾与新市
秋瑾(.1875-.1907),字璇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乃系清末颇具盛名之女革命家,浙江山阴人,生于官绅之家,精通经史工诗词,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白话报》,参加三合会、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 。
创办《中国女报》,组织光复军,为推翻满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
.1907年组织浙皖起义,事泄而英雄就义,然她曾临新市之行却鲜为人知 。
秋瑾有个亲密女友叫徐自华,字忏慧号寄尘,出嫁湖州府归安县南浔镇,在该镇浔溪女校任督学(校长) 。
而秋瑾.1906年春自日本归国后亦在该校任教,共同志向遂使秋瑾与徐自华结为挚友,徐自华曾资助黄金二十余两给秋瑾从事革命活动 。
徐自华出生崇德县石门镇(今崇福镇)一个书香之家,家居西门颐志堂(进士第) 。
徐自华的堂妹徐韵华出嫁于德清县新市镇曹家,丈夫曹玉圃为前清秀才,诗词文章无一不精 。
徐自华徐韵华姐妹俩关系相当密切,到无话不谈之地步 。
约在1906年春夏之交,徐自华偕同秋瑾到新市堂妹徐韵华家作客 。
曹家居古镇新市南昌街驾仙桥的曹家花园,曹宅曰:"燕诒堂",为新市清代名宅 。
曹玉圃徐韵华盛情款待堂姐徐自华与秋瑾,并与之赋诗作词 。
曹玉圃有个知心朋友陈竹君,乃老同盟会会员,知鉴湖女侠秋瑾来新市曹家,即邀徐自华秋瑾二人到新市十景塘陈宅"树德堂"作客 。
陈竹君约生于.1870年,新市人,为青红帮大字辈,与黄金荣、王金发及后来任民国浙江省督军的周凤岐为知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