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这首诗的翻译和讲解详细讲解 将进酒这首诗( 四 )


2、这里讲到“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能简单的以及时行乐来对待 。
这及时行乐是表层的追求享乐,而实际上蕴涵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
在这自信的基础上,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追求自由的倾向 。
这是一种要求个性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人生得意须尽欢”两个要结合起来 。
前半部,表面看来写的是及时行乐,但这里却表现着自信和自由的倾向,这是表现人的个性觉醒的追求 。
诗的后半部分,抒发的是借饮酒而摆脱愤懑、摆脱愁情的束缚,表面看是在发牢骚,实际上也有它深刻的思想:(1)首先指出“钟鼓馔玉不足贵”,富贵生活不值得珍惜、留恋 。
李白为什么要这样讲?他认为富贵生活不是永恒的,功名富贵不会常在 。
这种思想是初盛唐以来诗人的普遍思想,即富贵者也可以没落,而贫贱者亦可富贵 。
因此一味追求富贵,为富贵所束缚,这是不值得的 。
(2)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像自己这样的人材必有大用,有大用这富贵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
所以他也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
”(3)李白在现实中所见到的那些富贵之家,又多半是些腐朽的、庸俗的、庸碌的一些人,这都是一些为诗人所不齿之人 。
基于这三点,所以他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

3、还讲到“古来圣贤多寂寞”,圣贤的不被理解、认识 。
生前就是孤独困窘的,而生后又常常不被人重视,所以无须追求成圣成贤,即不以圣贤为楷模 。
如果一定要留名后世,那也“惟有饮者留其名”,还是曹植那样好 。
这两点不是讲什么正经的道理,而是表达李白的一种情怀 。
他所说的这些话,话间的联系是一种感情的逻辑,不是一种理性的思维,理论的逻辑 。
他是用否定的方式来求得自我的肯定 。
他把当时士人两项最高的追求:一是富贵,一是以圣贤为楷模,都一一否定了,那实质上就是借此来肯定自己 。
只有纵酒寻欢,在长醉中摆脱这种世俗的羁绊,获得自由,才是最有意义的 。
功名富贵,是一种不能永恒的虚假的价值 。
李白曾写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所谓“合自然”“醉中真”,其内涵都是在追求这种个性自由 。
《将进酒》“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意义就在此 。
结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正表现着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现实中无从得到肯定的苦闷 。
所以该诗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表现了以自负、自信、自由为内容的自我肯定 。
该诗虽给人“万古愁”,以酒浇愁之感,由于用豪放来冲淡心中之郁抑、心中之愤懑,所以基调仍是乐观的,并用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这种乐观自信的、放纵不羁的精神 。
从语言形式上看,句型变化多,开头用长句,然后三字句、七字句交错使用,而且换韵比较频繁 。
如开头“来”“回”在古代是押韵的,古代属“灰”韵 。
“发”“雪”“月”同押一韵 。
“来”“杯”押一韵 。
“停”“听”“醒”“名”押一韵 。
“谑”“酌”在古代也是押韵的 。
“裘”“愁”押韵 。
在频繁押韵中,平仄韵又是互换着押,这也是古诗一大特点 。
“平仄”,指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声,即阴平与阳平 。
“仄声”,指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 。
但古代还有“入”声 。
北京音没入声,南方有入声 。
古代将“入”声都归到平、上、去声里 。
如“学”现读平声,古代读入声 。
“月”,今读四声,古代读入声 。
再如“停”“听”“醒”“名”都是平声;“发”“雪”“月”是入声 。
“谑”“酌”是入声 。
“裘”“愁”是平声 。
(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