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一人教版课后古诗词 初一上课外古诗和1517课的诗( 九 )


魏源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有学问但隐居不仕;父亲也是个读书人 。魏
源从小聪慧,但沉默寡言,常常整日独坐 。爷爷说:“这孩子性情相貌都不
平常,不要把他当作一般孩子来养育 。”
魏源七八岁时,进入书塾学习 。他读书非常用功,对好书爱不释手,常
常伴灯苦读到天明 。母亲怕他熬坏了身体,常常催他早点睡觉,有时硬是吹
灭灯逼他去睡 。但等到母亲睡后,他又悄悄起来,点上灯,用被子遮住光读
起来 。勤奋给他插上了智慧的双翅,9岁那年他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并且
在考试中一鸣惊人 。
事情是这样的 。魏源在去参加童子试前,老师见他年纪尚小,很不放心,
就考他对对子,老师出上联“闲看门中月”,这是拆字联,门中月合起来是
“闲”字 。魏源抬头一看墙上正好挂着一幅“春耕图” 。他当即对出下联“思
耕心上田 。”老师一看魏源应对如此敏捷,激动地说:“好,对得好!”
考试的日子到了,堂上几十名儿童熙熙攘攘,县令忽然发现群童中有一
个孩子眉清目秀,举止潇洒,十分可爱,于是特地召他上来一试,这个孩子
就是魏源 。县令面前放一只茶杯,茶杯上画着太极图,他当即出句说:“杯
中含太极 。”魏源临来之前母亲给他烙了两张大饼揣在怀中,此时,他一摸
胸口,有了!从容对答说:“腹内孕乾坤 。”众人听后大为惊异,县令也觉
奇怪,忙问“何谓乾坤?”魏源对答如流:“天地谓乾坤,我怀中的两张饼
正像乾坤,我吃了它,就要考虑天地间大事了!”大家听了,一致称赞这小
家伙有奇才 。从此,魏源也就扬名乡里了 。
魏源
11岁时,揭露乡里有个举人抄袭别人的诗文,那举人恼羞成怒,借
题发挥,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一句上联:“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
魏源随口应对:“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弄得举人狼狈不堪,
旁观者都暗暗叫好 。
魏源长大后没有忘记少时誓言,他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结成好友,一
边切磋学问,一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
开风气之先——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1910年
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经担任
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
“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 。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年
1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 。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
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
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 。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年的旧式教育,其间
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
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
14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 。他不懂上海话,又
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 。有一次,
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
传》上的话 。来上海已经有
6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
老师讲错了 。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
“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 。”老学
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
得暗暗惊叹 。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
回答了 。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
章 。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 。他
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
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 。15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 。19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 。试题中有一
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