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诗词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唯美古诗词

一、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 。
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 。
学杜甫的《绝句》,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 。
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生仕途多蹇,久盼和平,战乱与饥荒不断,使得杜甫带领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 。
终于到了战事消散的一天,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诗,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感觉 。
”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投影胶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
如教高适的《别董大》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借用了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 。
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俩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安西,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 。
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可以直观地比较,董大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高适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 。
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
二、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 。
”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
1、绘画论画
比如《回乡偶乡》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三幅幻灯片:两鬓斑白的诗人骑着毛驴踽踽独行,看着眼前物是人非的家乡,有点不知所措;一群黄口小儿嬉戏而至;儿童们围着老人,好奇地打听着客人从哪里来,老人百感交集,捋须长叹 。
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投影,论说故事,讲出三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接下去进入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
2、绘画叙画
教师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碉,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 。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 。
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 。
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 。

【怎样创设诗词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唯美古诗词】

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 。
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 。
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3、绘画展画
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时代不同,但同是歌咏春天,同是富有哲理,诗中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