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学记|《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 学记(《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 (xio ) 闻,不足以动众 ;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
玉不琢,不成器 ; 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兑(yu)命 》 曰: : 「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 教学相长也 。。《 兑命 》 曰: : 「 学【xio,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ng】 】,术【su,遂】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o】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
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 「蛾【y 】子时术【述】之 。。」其此之谓乎 。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 。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 。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 。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di,蚂蚁做窝堆在穴口的小土堆】 。就是这个意思 。【蛾:蚁 。术:述,遵循】
大学始教,皮弁【bin 】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 】,孙 【 逊 】 其业也 ; 夏 【ji 】 楚二物,收其威也 ;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 : “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 其此之谓乎 。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 。【夏:榎,槚,茶树 。楚:荆条】)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 。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 。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 人先学习立志 。就是这个意思 。(志者
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