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学记|《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三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ng 】善而就其失者也 。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 。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 : 「 三王四代唯其师 。。」此之谓乎 。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 。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 。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 。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 。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 )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 。就是这个意思 。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 。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 。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尸: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小声【响应】,重力敲打,则【大声】
响应,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 。这都是增进
学问的方法 。【庸:夸奖,归功于】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 【y 】 之 ; 语 【y 】 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 。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
◎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 。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
◎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 。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 。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 一 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 。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