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给皇后的诗词 乾隆写给富察皇后的诗词( 八 )


皇后故去两年后,宫廷又迎来佳节,在热闹繁忙之际,乾隆独自一人来到皇后居住过的地方凭吊 。“椒阁蛛尘落玉筵,华烟曷过意凄然 。那忘琴瑟娱良夜,忽寂珩璜向两年”【12】 。
引人注目的是,在对待册立新皇后的事情上,仍走不出先皇后的阴影 。乾隆十四年(1749年)四月,在皇太后提议下,册封贵妃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这是为下一步册封皇后做准备 。在庆成礼上,乾隆帝记述自己的感受是“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13】 。心绪仍笼罩在怅惘中 。十五年八月,乾隆“勉遵前谕”,正式册立乌拉那拉氏为后 。有趣的是,乾隆来到静安庄,为此向先皇后大大解释一番 。他说,与先皇后齐眉举案,白头偕老是我的夙愿 。继弦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必定要有人上养太后,下率九位,这是一个要缺,不容虚置 。“十行伫颁诏,百感纷萦思”,真是百感交集呀 。仿佛先皇后也在凤帷前,来相慰于我 。(《诣静安庄奠酒》)
秋天,与新皇后陪同皇太后巡幸嵩山,在真定行宫驻跸 。晚上闲坐,忆起孝贤皇后也曾来此,写道:“劝餐非昔侣,举案是新缘 。”【14】对新皇后虽没有不满,仍流露出些许的惋憾 。在祭奠孝贤皇后去世三周年诗中,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 。”【15】故剑,指结发之妻,语出汉宣帝,见《汉书.夕}、戚传上》 。他把现皇后比喻成新琴,觉得新皇后没什么不好,但终究不如与发妻那样默契 。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皇太后六旬大庆,乾隆帝奉太后南巡 。三月将是先皇后三周年忌辰,而那时乾隆一行也不在京师了,所以,他提前来到静安庄致祭 。此次南巡,要经过山东,也就是孝贤皇后病逝的地方,他“感成长律”,形容自己此时的心情,“青齐此去经由路,未拟思量早怆神”【16】,人还没有到故地,心神已不堪重负 。
到达山东后,临曲阜祭孔,但却不入济南城 。“大明湖已是银河,鹊驾桥成不再过”【17】,只是“付与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 。因为大明湖在驻跸行宫之北 。
三周年忌辰这天,乾隆虽在旅途,且行前已预祭过,但因不得亲至静安庄酹酒,因而“痛比云遥”,写诗赋恨:独旦歌来三辰周,心惊岁月信如流,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 。【18】孝贤皇后之死正值三年前的清明节后 。
旅途归来,乾隆帝还是去了静安庄亲自祭奠,补上了三周忌辰这天未到场之憾 。“早曾亲祭酹金卮,返跸重临泪写悲 。忽过三年一瞬耳,那堪厚夜永思之 。无奈从兹将日远,肩舆命去意迟迟 。”【19】三周年过后,丧礼告一段落,应该离开了,但迟迟不忍动身 。
三、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乾隆十七年,胜水峪陵寝完工,孝贤皇后梓宫从静安庄移出,葬人“万年吉地”地宫 。乾隆帝临视梓宫启跸,入葬,并赋诗两首,“心知此别非常别”【20】 。从此,孝贤皇后丧事彻底结束,而乾隆帝的诗作也从情感浓烈,转变成如丝如缕的回忆 。乾隆十九年,奉皇太后东巡盛京祭祖,途经科尔沁 。孝贤皇后所生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下嫁科尔沁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夫妻同来侍宴 。在酒宴上赋诗:“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③看着女儿,又想起了前妻 。到了盛京旧宫,忆起乾隆八年孝贤皇后曾陪同来此,不禁“怆然忆昔年” 。
乾隆二十二年南巡,路过曲阜祭孔 。但对济南城,还是“稍可历城不入望,恐防忆旧泪、执波”【22】 。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乾隆帝也由壮年进入暮年 。子女们长大成人,陆续娶妻出嫁,繁衍后代 。他每隔几年都要到东陵拜谒,每次都要到孝贤皇后陵前酹酒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告诉她,她在世时尚在怀抱中的两个小孙子已经娶了媳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告诉她已获元孙 。乾隆帝最后一次到孝贤皇后陵前,已是嘉庆元年(1796年)85岁高龄了 。这时他已传位给皇十五子永琰,自己做了太上皇,孝贤皇后也跟着变成“太后”了 。“昨叩六旬年,今携子位传,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 。暮春中瀚忆,四十八年分 。”【23】诗注云:孝贤皇后于戊辰三月十一日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他与皇后分别已经整整48年了,还在追忆皇后,感叹偕老愿虚,他是保持了一生对皇后的追念 。
纵观乾隆帝100多首悼妻诗,感情浓烈、沉痛,既勾勒了皇后的贤德,又见出了皇帝的真情,为我们研究乾隆皇帝,研究后宫生活,开了一扇窗口 。在现代社会中,能把对亡妻的怀念写得这么过程完整,表达充分,也是很少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