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回忆的诗词歌赋 怀念姥姥的诗词歌赋( 五 )


2003-9-3
抒情 。可以说,抒情是中国诗歌的根源和传统 。诗缘情 。诗歌自然要抒情 。
敬文东说:“抒情是可能的 。因为个人语境总是抒情的,或总是倾向于抒情的” 。
抒情的好处显而易见,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无需赘言 。即使被日常生活经验充斥的今天,“在抵御工具理性、改善指令化生存,她所葆有的感性、湿润、情愫,多少还能为人心提供某些慰藉、舒解与升华 。”(陈仲义《漂流瓶里的翅翼——郑单衣简论》) 。
所以,我从不一概地“冷落”抒情 。我所“冷落”的抒情,一是“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这种郭式的情感极度亢奋下的抒情,看似有力量,实则空洞无物;二是“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这种徐式的顾影自怜、手淫状的抒情,俨然一副“无人会、凭栏意”的寂寞小文人之相 。这两种抒情,说到底都是一种滥情,琼瑶式的大喊大叫、哭哭啼啼的无病之呻吟 。
我崇尚一种简朴的抒情 。如:“在病倒的那天晚上/我又一次听到了童年的梦语/在乡村,内心温暖的夜晚/我听见萤火虫在暗处的蠕动/仿佛母亲点亮的灯盏,她/等我回来,又这样多少年过去了/如果我的身体之疾惊起了/燕子,我的燕子,流淌在乡村/之夜缓慢的光阴里 。我是/一个疾病漫游在城市的/楼宇间,也是一个童年走在/缄默之夜回乡的路上”(马累《乡村之夜》) 。又如:“从黄昏我的悲哀渐起 。直到午夜/情欲弥漫了我/你不能懂得一种/羽毛一样的黑,匍匐在三两根枝桠中间/不能自由的是我不是夜/体会一下,冰凉的/爪子脱离了我 。挂在这里 。我第一次/用嘴/和舌头/思考/我没有办法原谅这虚构的夜晚……”(五木《乌鸦》) 。这种抒情,更显得简捷、有力 。因有本真的细节经验而不空,因情感有所节制而不滥 。细节是诗歌非常重要的元素 。而节制则可以说是高手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标志,也使诗歌有别于散文的一种可能 。
张闳在《抒情的荒年》一文中说:“海子之死使我们看到,抒情的黎明是如此之短暂,它紧接着就是黄昏 。过于早熟的麦子迅速倒伏,使抒情的农业歉收 。”似有一种悲观及不满情绪在内 。我于此倒也坦然 。诚然,抒情在当下的确遇到了难处,严重点说是四面楚歌,或者形容为“门前冷落鞍马稀” 。但这个问题,似乎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抒情从来不是诗歌的目的(叙事也不是),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或称诗歌的手段、策略 。条条大路通罗马 。无论你采取哪种诗歌手段,你的目的都是要到达诗歌的罗马 。二是实际上好多叙事性很强的诗歌,其骨子里仍是在抒情,这种抒情因抒情主体的冷静、客观、克制的态度而显得隐忍不那么张扬罢了 。作者/东篱
2003-9-11
叙事 。叙事与抒情不对立,不是对抒情的反动,从来不是 。它和抒情一样,都是诗歌的一种方式、手段、策略,而不是目的 。
“我想抒情,但生活强迫我叙事 。”(张执浩《岁末诗章》)由此是否可以断言,是当下的“生活”(现实)首先出现了问题,而不唯诗歌?因为“生活,写作的前提与背景”(孙文波语) 。而每个人的写作都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活”,准确点说,就是忠实于他自己所感觉到的或眼中所认为的现实 。这个现实应当是复杂的、矛盾的、可变的,具体的、细节的、鲜活的 。这样,单向度的主观抒情,显然已不足以承载这个现实 。要增强诗歌的承载力,就必须扩大诗歌文本的广阔度和包容性,必须由单纯的形而上转而面向形而下,由单纯的抽象的灵魂的东西向形象的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方面扩张 。叙事的选择或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且,“在诗中渗入一定程度的叙事性,有助于我们摆脱绝对情感和箴言式写作,维系住生存情境中固有的含混与多重可能,使诗更有生活的鼻息和心音,具有真切的、可以还原的当下感,使我们的话语保持硬度并使之在生命经验中深深扎根 。”(张军《当代诗歌叙事性的控制》)
叙事似乎已成为当下诗歌的主导或曰强势(如果存在主导与辅导、强势与弱势的话) 。但主导也好,强势也罢,并不能说它流行,只能证明它有效,正因为有效,才被众多的诗写者所采用 。这没什么不好 。事实上,诗歌的叙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只要略读外国译诗的读者就会知道,像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1905-1994)等一些诗歌大家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叙事性 。而虽说抒情是中国诗歌的根源和传统,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中国诗歌没有叙事性,像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等一些诗人的诗篇从不缺乏叙事性 。即使唐代诗人张若虚那首唯美的《春江花月夜》,其叙事的成分也十分明显 。比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正因为叙事的引入,才更增加了细节的真实性,一个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早在二、三年代的胡适、茅盾等一些诗人、作家同样注意到了诗歌的叙事性问题,并在理论见解和诗歌文本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