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平仄与演唱 诗词歌赋有什么区别( 二 )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二、
中国古典诗歌 , 从格律上看 , 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 。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 。这类诗的特点就是不讲究对仗 , 平仄与用韵也比较自由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就是 , 古体诗既包括唐以前的诗歌 , 主要是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及当时的文人诗) , 也包括唐代诗人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诗歌 。其中唐代诗人所作古诗从字数上看 , 大致可分为五古和七古 。
近体诗:其特点就是讲究格律 。从字数上分类 , 可分为五律和七律 。
绝句:只有四句的叫绝句 。从字数上看 , 可分为五绝和七绝 。从格律上看 , 可分为古绝和律绝 。
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 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诗体(其中的过程比较复杂 , 有兴趣可参看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和吴相洲主编的《乐府诗集分类研究》系列) 。一般我们所谓乐府诗是指汉乐府 , 即两汉时期由乐府机关采集并配乐而流传下来的诗歌 。其特点就是可以歌唱 。
乐府又有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之说 。
旧题乐府:是指后世文人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 , 虽然没有配乐 , 也称为乐府诗 。
新题乐府:即模仿乐府体裁 , 但却自创新题而写的作品 。
关于诗体的问题 , 详情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第四册通论(三十)和《汉语诗律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