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渊明诗词赏析 以走进陶渊明为题写一个片段

陶渊明
智者乐山山如画,
仁者乐水水无涯 。
从从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
细雨朦胧小石桥,
春风荡漾小竹筏 。
夜无明月花独舞,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陶渊明的诗词看法陶渊明的诗及其赏析
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因家中长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普遍认为是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 。有《陶渊明集》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性率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 。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 。
内容: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
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 。“① _______ ”,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 。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 。“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1悲戚(凄) 2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 。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象,诗人的心被感动了 。3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席冷”衬托出“心冷”,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4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意境空旷,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