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渊明诗词赏析 以走进陶渊明为题写一个片段( 五 )


在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中,耕作的艰苦和生活的困窘只是一个方面,而读书;交友、春游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精神上欢乐和丰收足以补偿他隐居时的物质生活的欠缺 。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
读书也许是诗人隐居生活中至老不衰的乐趣 。不论在躬耕之暇,闲居之时,或者在邻朋交游以至绝粮挨饿的当口,读书都是能使他得到最大的享受 。他在《移居》(其一)中写的\"邻曲徐徐来,抚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答庞参军》中写的\"谈笑无俗调,所悦圣人篇\",《读山海经》中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在《吟贫土》中的\"倾壶无余沥,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下,曰仄不遑研\"等,写的都是他的这种读书生活 。诗人也正是从读书中寻觅先贤高蹈世外的榜样,以作为自己隐居生活中对抗外界压力的精神支持力量 。
除了躬耕和读书之外,亲朋邻居的交游之乐也是陶渊明隐居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如《游斜川》是写春游,《移居》二首是专写移居南村后邻朋交游之乐的诗篇 。其一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乎;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陶渊明甚至认为这种交游之乐能使他忘记人间的一切烦恼,他但愿永远不要离开这里 。
长期在躬耕田园,生活的日趋恶化,使得诗人在劳动过程中逐步接近农民,与农民建立了感情 。《归田园居》其二中写道:“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诗人在与农民的交往中,进一步认识到农民淳朴,自然,诚实的气质 。诗人与农民共话桑麻,与他们生活的苦乐有了共同感受 。陶渊明的这些田园诗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 。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
第三类,反映了农村的凋蔽和村民生活的贫苦 。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反映了他归隐后的劳动生活和谈泊的心境及描写田园的诗情画意时;但作为一个正直的诗人,他的一些诗也反映了农村的凋敝景象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诗人的家乡地处江州,曾是桓玄发难之地,军阀之间争夺政权的战争和镇压卢循农民起义的战争都在这里屡次进行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晋书·刘毅传》说:“江州自恒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弹力竭,无以至此 。”陶渊明对这些战争虽未作正面描述,但确已接触到了农村的残破和生产阶破坏 。(归田园居)其四说: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忧间,依依昔人居 。
进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知?”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愫 。”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村落变成了荒墟,田园变成了丘垄,居民已经亡逝,触目之处皆荒凉破败 。诗人虽未交代其原因,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无疑是战争造成了这怵目祸心的景象 。在《还旧居》里,诗人的写到了故居的破败 。“阡陌不够旧,邑屋呈时非 。履历围故居,邻定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这种破败景象的描象表明诗人对农村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还描写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自己生活的困顿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说:“炎炎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写的是灾害欠收,自己饥寒交近的苦况 。在《有为而作》诗的序言中他又说:“旧谷既没,新俗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才通,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在诗中有“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熟敢慕甘肥……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待没空自遗”的话,写的是他一家的生计已濒临绝境,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施舍接济过日子 。饥饿有时还迫使诗人出门觅食 。他的《乞食》诗所写的就是他的一次为逃避饥饿而作乞客的经过 。诗人记述种种贫困,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因为“今我不述,后生何哉”(《有为而作序》),要让后生知道生活的艰苦,知道保持固穷节多么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