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教育后人的诗词 古人教育后人的诗句( 三 )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 。
《礼记·学记》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的人,象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就小声响;重重地敲就大声响 。比喻回答问题要难易适度 。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
《礼记·学记》悖:背理 。佛:通“弗”,不 。“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 。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
《孟子·尽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如及时雨沾溉万物,有成全道德品质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 。
●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 。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用针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针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指出《论语》中之所以所问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 。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各因其材:意为都能因材施教 。

【形容教育后人的诗词 古人教育后人的诗句】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 。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各人的个性 。
●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
宋·吕祖谦《东莱博义》用祸福来告戒别人警惕,不如用道理来说服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明白道理 。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 。
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思想迟滞的人诱导他使他通达,愚蒙不懂的人开导他使他明了 。
●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圣人的道理,精深与浅显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就必须因学生的才而施教了 。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说明要因材施教 。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
宋·朱熹《四书集注》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的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历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所以说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 。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
●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 。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圣人教人善于针对对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颇之处而施教,未曾只执着于一种讲法 。
●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 。
汉·徐干《中论·贵言》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选取为继承人而成为联盟领袖 。善导:善于疏通引导 。启发引导人必须依据人的心性情怀,治理水利必须依据水的趋向情势 。
●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性:人的自然质性 。量:容纳的限度 。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 。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
宋·张载《语录》教人最难,必须尽力发挥其长处,才不会耽误别人 。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
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 。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
《札记·学记》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 。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
《札记·学记》教育,就是发扬长处,补救不足 。
●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长:长处 。偏:偏颇,偏向 。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
《墨子·大取》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 。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