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教育后人的诗词 古人教育后人的诗句( 四 )


明·王守仁《传习录》与人谈论学问,也必须依随对方的才识限度 。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
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 。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 的短处 。
●夫子循循善诱人 。
《论语·子罕》孔夫子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诱导人 。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
明·洪自诚《菜根谭》批语别人的缺点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 。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 。
明·洪自诚《菜根谭》毋过高:不能要求过高 。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 。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的时候讲的道理过于高深,反而使人无可遵循 。
●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 。
汉·徐干《中论·贵言》要使得言词足以表达其智慧所达到的地步,处事足以适合其性情所习惯的方面,而不要超过其承受的界限而强人所难 。
●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
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气质: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制约的个性色彩 。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 。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有真正的人才 。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
隋·王通《中论·周公》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 。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
明·王守仁《传习录》不可执一偏: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 。隅(yú):角落 。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 。
●闻一以知十 。
《论语·公冶长》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善于由此及彼 。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
宋·普济《五灯会元》树叶落知秋天到来,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 。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礼记·学记》弗:不 。强:勉励 。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 。
●引而不发,跃如也 。
《孟子·尽心上》拉开了弓却不放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 。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人能自求自得 。
●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 。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逢讲学,必然引经据曲,紧抓住其中之义,多方开导,委婉使人理解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
《孟子·尽心上》求:探求 。得:得益,领悟 。
●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启:启发 。端:开始 。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 化:指点化生 。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
《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 。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
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 。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 。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