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爱之链》教案怎么写?( 三 )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很好,能给我们写作文提供帮助 。
2、探究妙处: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写人物的?发给学生做记号的课文,让学生发现这些做记号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3、揭示:细节描写 。就是能从一个人细微的动作、表情等看出这个人的品格、性格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
4、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细节呢?举例:写作文写不出来的样子 。
5、写一段话运用细节描写:①同学上学迟到②同学上台演讲紧张
学生练笔 。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作业:续写 。
2、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周围有没有爱之链?为什么?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不算教后记的教后记
一、个性!个性!
这篇课文的备课颇为痛苦 。长期以来,我固定在自己个人的圈子里,对教材鲜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常跟在教参后面亦步亦趋 。也许几乎年年教六年级,教材面孔陈旧,缺乏新鲜感 。再加上职业倦怠,很多时候我停止了对课堂的思考,于是课堂逐渐庸俗起来 。人就在这一点点的懈怠中消磨自己的青春,一时处于极度的迷惘之中 。
“对照教参,本人解读与教参的不同之处”这一环节我认为有重大的意义,但也颇费脑筋,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而如何获得,就要看各人的功底了 。不然,一篇课文不管你怎么读,也是找不到亮点,难以发现 。只能在文本这个茂盛幽深的“丛林”外徘徊罢了 。
这次我还特地选了篇新课文--从没教过的《爱之链》 。我被个题目所吸引 。结果证明,我上当了 。当然,应是自己水平不够 。我反反复复地读,发现不了亮点 。或者说我的理解与教参上的理解是一致的 。这样的文本从内容
上我挖掘不了新意 。我觉得人物的行动不能仅仅贴上某类道德品质的.标签,而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味这种爱,不然成了思想品德课 。而且这种爱,我个人依稀以为这已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是一种本能的习惯,教参解读在某方面有些牵强 。但如何作为教学内容来让学生来体会,至始至终不得解决 。何况自己的解读未必正确,又不清晰,能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尚是个问题 。
浅薄的大脑思考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 。没办法,弃书本不顾,到网上学习 。结果也是大失所望 。尽管教案在具体环节设计上有花招,有亮点 。但,教学内容是相似的 。也没能超出我的想象范围 。备课陷入僵局 。
再读课标,“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文本一个鲜明的表达方法,是多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参中也提到的 。但是在教参中细节是仅仅作为手段帮助理解课文而存在的 。
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教育》上读到王晓春、闫学老师关于《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学术争鸣 。王晓春老师认为: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 。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进行的,每个老师都有责任的,课外也能进行的,只不过语文教师这方面担子比别人重一些就是了 。他赞成上成“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 。当然这也许是个极端 。但提醒教师,不能忽视言语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