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翻译部分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二 )


2、换——古今词对换 。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 , 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 , 让学生查字典 , 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 , 再让学生给“铺”组词 , 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 , 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 。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 。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 , 让学生推测其含义 , 有的说是“隔开” 。于是 ,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 , 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 , 也可解释为“间隔” , 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
4、调—调换顺序 , 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 , 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 , 比如在《绝句》一诗中 , 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 , 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 , 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
5、补—补白 , 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 , 意义含蓄时 , 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 , 补充含义 。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 , 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时 , 如果设有补白的话 , 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 , 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 , 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 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 , 作者的心飞过长江 , 飞过几座山 , 就到了家乡钟山 , 心里距离近 , 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 , 数重大山 , 山高水长 , 路途遥远 , 不能“还” 。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 , 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
总而言之 , 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 , 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 , 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 更要重视学习方法 , 学习技能 , 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 , 自觉运用学法 , 感悟古诗词理与情 , 积累古诗词 , 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 , 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
如何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我的看法: “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我赞成.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我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我们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我们能明的,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我们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我的观点就是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真懂这首诗了. 这是个人的浅见. 专家观点: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我们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我们乡村小学,我认为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我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