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王恩保 吟诵的吟诵概况( 二 )


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 。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 。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 。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
五、吟诵有广狭之分 。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 。吟诵不独汉语所有 。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 。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 。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 。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 。我们也用这个概念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没有全部用方言口语语音吟诵的 。吟诵使用的是文读系统的语音 。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 。文读与方言口语的差异,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更大,最多者甚至可达到80% 。
二、吟诵的腔调,旧称为吟诗调、读书调等,我们统称吟诵调,在音乐学上的分类属于民歌的小调类 。此前学界的关注极少 。
三、吟诵调与当地的音乐体系相近,与当地的宗教音乐、民歌、琴歌、戏曲、说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响的关系 。吟诵调各地都不一样 。一片地区也有相对固定流行的吟诗调,但是细究起来,则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 。
四、吟诵调和吟诵的方法,对于中国音乐,尤其是声乐的影响非常大 。中国音乐体系的很多特点,都与吟诵有密切的关系 。
五、吟诵是自娱的,不是表演艺术 。更重要的是,吟诵是学习方法 。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 。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
六、吟诵又是即兴的,因为每次吟诵,吟诵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会有变化,所以吟诵每次也有不同 。
七、古代的吟诵,还具有文人的特点 。其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的 。
八、各地的吟诵有各种发声特点,与汉族其他声乐有同有异,但总的来说,是汉语式的自然和自由地发声 。它和汉语的特点结合非常紧密,是适合汉语特点并且放大汉语特点的 。吟诵讲究以气驭声,依字行腔,腔音特征比较明显 。
九、吟诵原则上没有节拍,不是均分律动的节奏 。因为吟诵跟着感情走,感情的变化是没有节拍的 。有节拍的吟诵是特殊情况 。吟诵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始终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变化分明 。
十、一般吟诵是拖长腔的,所谓曼声长吟 。古代的诗词文赋,本来每个字之间的间隔就是比较长的,并非如今口语的快速读过 。音长超过口语常规,自然会让人联想其深意,是为言外之意 。诗词文赋的涵义,就是建立在每个字拖长的语音形式之上的 。这就是吟诵的创作方式 。所以也用吟诵来欣赏之 。一、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 。在吟诵中,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着诗文一起流传的 。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 。现在的古诗文只剩文字,意义已经和古代有很多的不同,现代人无法体会了 。不吟诵的古诗文,已经不是古诗文的原貌 。
二、吟诵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 。吟诵里,已经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寓教于乐 。吟诵尤其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 。吟诵还是培养创造力和个性的重要方法 。
三、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 。古代的传统是诗乐一家,即所谓诗乐传统 。在诗乐传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诵传统 。因为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唱的,但是所有的诗文在吟诵这里,都是入乐的 。因此,在古代,文人即诗人,诗人即音乐家 。人人都会用自己的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 。现代西方文化把音乐变成了职业化的东西,大众只能欣赏,不能创作 。大家都只能唱别人的歌 。抢救和恢复吟诵传统,也可以恢复中国古代的诗乐、吟唱的优秀传统,让人人都敢张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调 。
四、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
五、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 。吟诵的方法和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都是今日青少年非常需要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