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王恩保 吟诵的吟诵概况( 四 )
二、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 。同时教育界热烈讨论如何诵读汉语作品的问题 。一度有“两字一顿”读法 。抗日战争时,朗诵诗盛行 。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 。至今话剧腔和抗战腔仍对汉语朗诵有影响 。
三、1920年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大力提倡吟诵 。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 。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
四、1946年台湾收复不久,为推行国语之难,北上取经,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 。此会遂被命名为“吟诵与教育”研讨会,发言记录尚在 。今日台湾吟诵尚存,而大陆吟诵濒临失传,岂不可叹!
五、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 。但“文革”以前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赵元任、朱自清、叶圣陶、杨荫浏、俞平伯等等 。
六、80年代学者聚会常有吟诵,亦有演出、研究,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 。
七、80年代起,陈炳铮、劳在鸣等先生专力做吟诵曲 。华钟彦、李西安、王恩保、秦德祥、盘石等先生专力搜集吟诵、研究吟诵 。1995年,茆家培先生主编《中国古诗词吟诵曲选》出版 。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出版,并附吟诵录音光盘 。尹小珂以《中国传统吟诵调的艺术价值与生存现状》为题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从音乐、文学、语言学等角度对吟诵调做了深入探讨 。
八、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如今年龄在100岁以上的读书人,都会吟诵 。但今在世者凤毛麟角 。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他们是因为有特殊机缘,在新学堂勃兴的时候,却去读了私塾,而得以学会的吟诵 。这样的先生也极其寥寥了 。据我们的经验,全国各地都有会传统吟诵的最后一批先生,大概每个市(包括各郊区县)有1-10名左右,北京有百名左右,也有的市已经没有会吟诵的人了 。
二、会传统吟诵的先生中很多人只会部分文体的吟诵,少数学养深厚、书香世传的先生吟诵的文体比较全面 。吟诵人比较多、吟诵保留尚比较系统的地区有江苏常州、福建漳州、广东广州、湖南长沙、河北河间、北京等地 。
三、几乎没有传承 。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 。但是,吟诵传统也不绝如缕,在很多地方也有个别人士因为喜欢或者理解吟诵的价值,而自发地学习、搜集、研究吟诵 。
四、很多老一辈的著名学者都会吟诵,如周有光、季羡林、霍松林、冯其庸、叶嘉莹、吴小如、戴逸、钱绍武等等 。
五、由于以前的私塾有义务教育的特征,某些地区也有年纪很大的农民或者家庭妇女会吟诵,如北京昌平、河北河间、江苏镇江等,但是他们的吟诵多为初级 。这种情况很可能在全国各地都有 。
六、除了汉族,某些与汉族接触密切、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少数民族也有汉诗文吟诵,如壮族、白族、布依族、纳西族、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
七、全国各地的吟诵调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吟诵调也有差异 。但是都遵循着一些普遍的规律 。
八、20世纪以来,陆续有一些吟诵的录音录像,散在某些机构和一些个人的手中 。这批录音十分珍贵,其中不乏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而且音质正在损坏之中,也亟需转录保存 。
九、总的来说,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 。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为各地的吟诵调不一样,新吟诵需要传统吟诵作为基础,否则将成无源之水 。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各地的吟诵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其中教育界也自发开始了恢复吟诵传统,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的探索 。
二、在大学方面,陈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至今,影响很大 。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 。广州分春馆门人陈永正、吕君忾等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学等传授粤语吟诵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吟诵诗社 。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诗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诵传承研究联谊会”,有20多个大学的诗社参加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绥东先生、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恩保先生等都传授过吟诵 。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怎么写?
- 毕业留言古诗词范文有没有?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怎么写?
- 改编《回乡偶书》改编古诗词作文400字_小学作文范文有没有?
-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怎么写?
- 送春古诗词鉴赏格式怎么样?
- 描述半夜的诗词
- 季羡林背下这148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