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王恩保 吟诵的吟诵概况( 三 )


六、吟诵也是健身手段 。日本在这方面颇有发展,因此吟诵在日本也很兴盛 。
七、吟诵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它是语言、音乐、诗歌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可以揭示语言-音乐-诗歌的关系,从而证明诗歌的意义究竟与语言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有差异,以及怎样确定这个差异 。如果对每首诗歌的意义的解释都改变了,整个文学史、文学理论当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一、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在于语言、哲学、宗教 。而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于哲学和宗教几乎谈不上,不做系统传授,而系统传授的,往往是艺术、技术之类,总而言之,是技能,不是思想精神 。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同样,只教技能,不讲思想精神 。于是国人之无信仰、无理想、无幸福、无聊可知矣 。只有一个汉语,还在代代相传,是为中国人的凝聚力之根 。但是破坏汉语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汉语语感的丧失,也是颇可担心之事 。古典诗词文赋,而用西方现代的朗诵法读之,是为一例 。古诗有音韵之美,有平仄、长短、高下、清浊、轻重、疾徐等等相间之妙;有平水一百零六韵各韵情绪之别;有唇、齿、舌、喉、鼻各声母风格之异;有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八调神态之分,种种美妙神韵,如今有谁还讲?只把文学当文字看待,只解释语词的内容,分析社会的背景,于形式之意,全然不顾 。那还是文学吗?试想为什么现代白话文很少有人背得过?如今信息爆炸,每天的白话文如尘埃满世,但哪个能让人记住?因为我们对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学的形式之妙已经不讲究了 。
二、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 。要让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 。如今六部委联合下文在全国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就是非常好的尝试 。只是如今的篇目,还不够系统,不能使思想精神完整传承 。背诵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 。吟诵便于记忆,这是公认的经验 。吟诵也便于理解 。传统文化或者经典诗文,如果除了解释字义,还要分析主题、结构、写法、背景、意象、意境等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年纪幼小,多半不能记住,更难得理解 。而古代老师,除了解释字义以外,讲解不多,而多半通过吟诵把自己的理解灌注其中,教给学生 。学生会记住吟诵,其中如句读、语气、声调、情绪等等,一起记下,等到年长,自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是以古人记的多,悟的也多 。现在讲解太多,背诵太少,讲的记不住,背的无神韵,自然竹篮打水 。
三、吟诵只论其神态,中正平和,精气内敛,可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 。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精神 。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精神自然难寻到 。吟诵是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 。一、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 。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 。上古的吟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 。
二、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 。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 。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 。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 。
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 。
四、桐城派创其独特的古文吟诵法,倡导“因声求气”,其法流传至今 。
五、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私塾和公学,前者为主)传承 。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 。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 。一般有吟有诵,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 。
六、吟诵在古代,是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 。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 。
七、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印象有偏差 。在古代,农村也普遍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我们采录到一些农民也会吟诵 。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所以我们也采录到一些家庭妇女会吟诵 。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而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 。因此,在古代,不独文人会吟诵,许多体力劳动者和妇女也会吟诵 。
八、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 。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 。只有日本人的汉诗吟诵是例外 。日本有吟诵谱,为汉文之旁加标各种符号,表示轻重曲折之类,亦有标音者 。
九、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皆有汉诗文吟诵,传承达千年以上 。有用转读音吟诵的,有用汉语吟诵的,有用本国语吟诵的,各分流派 。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一、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 。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 。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 。私塾进一步消亡 。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