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诗人皇甫的诗词 南唐后主李煜的所有诗词( 七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 , 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 , 以切身的体验 , 推己及人 , 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 , 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 , 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 , 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 , 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 , 盖以流自肺腑 , 故能扣人心弦 。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 字子美 , 汉族 , 祖籍襄阳 , 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 被后人称为“诗圣” ,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 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 , 虽然躲避了战乱 , 生活相对安定 , 但仍然心系苍生 , 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 , 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 他有“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 , 但后来声名远播 ,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2、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句诗的意思是把国家 , 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 , 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 , 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 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
这句诗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原文为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或异二者之为 , 何哉?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 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 吾谁与归?
这篇记的译文为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 ,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 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 。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 , 在野为民也担忧 。既然这样 , 那么 , 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 , 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 , 我同谁一道呢?
《岳阳楼记》全篇仅368字 , 却内容充实 , 情感丰富 , 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 , 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 , 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 , 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记楼 , 记事 , 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 , 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 。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 , 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 , 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 , 等等 , 千回百转 , 层层推进 , 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而范仲淹借作记之机 , 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 , 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 , 字希文 , 汉族 ,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 , 母亲改嫁长山朱氏 , 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 范仲淹苦读及第 ,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 迎母归养 , 改回本名 ,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 , 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 , 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 采取“屯田久守”方针 , 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 , 出任参知政事 , 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 , 提出十项改革措施 。庆历五年(1045年) , 新政受挫 , 范仲淹被贬出京 , 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 。皇祐四年(1052年) , 改知颍州 , 范仲淹扶疾上任 , 行至徐州 , 与世长辞 , 享年六十四岁 , 谥号文正 , 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 , 文学成就突出 ,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 对后世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