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艳阳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因为最近沉迷于民俗,所以又把《城南旧事》的修复版看了一遍 。林海音笔下的北京南城,开篇镜头就是一个“井窝子”,水夫们推着独轮车来来回回从水窝子取水,再摇晃着腰胯走街串巷地买水 。这一幕极具民国时期北京特色的场景,竟然不是在北京拍摄取景的 。当时导演吴贻弓和美术师跑遍了北京市,虽然有较理想的胡同,但中间或者背景总有些格格不入的建筑 。不得已,导演在上海江湾机场的空地上搭出了这条胡同,这就是电影中“地道”的北京城南了 。
书中提及不少不为人知的轶事,如巴金对于1956年拍摄的电影《家》并不满意 。扮演大哥觉新的孙道临有个外号“孙大雨”,因为高觉新在电影中哭戏很多 。巴金对于觉新的人物塑造不满意,认为他是有责任心的人,并不是只会哭,而且觉新对妻子瑞珏很少笑,显得不近人情 。同时,巴金还认为觉慧的角色被简化了,电影中“只看见他那坚强而单纯的信仰,却看不见他的内心的斗争,他的变化和成长” 。巴金写小说《家》,带着很浓重的自传风格,所写的事和人五一不有自己大家庭的影子,高觉新即巴金长兄李尧枚的化身,而这个角色在小说最初的设定也是自杀 。对于巴金来说,这些人不仅仅是他笔下的人物,还牵连着亲人的灵魂,还蕴含着对他们的爱,因而对角色的理解非普通作者之深刻 。
老舍,是本书篇幅最多的作者 。老舍的一生,作品很多,著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二马》等等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 。小说家老舍的另一个角色,是剧作家 。虽然例举老舍剧本代表作的时候总是提到《茶馆》和《龙须沟》,但是老舍还有很多其他不知名的作品 。1952年老舍开始撰写反映“三反五反”的剧本《春华秋实》,从初稿到定稿彩排,修改了十次,每次都是从头到尾重写一遍,所有人都参与修改 。领导们提意见,老舍又改了两次 。公演后,反响平平 。其后,反映工人阶级的《青年突击队》,虽然加上了阶级斗争的红线,同样也以失败告终 。
虽然如此,老舍并没有放弃 。1956年,老舍完成了《茶馆》剧本的初稿,和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商量之后,改成了通过茶馆反映整个社会变迁的戏 。如今已成为传世之作的《茶馆》,在1958年首演后得到的评论是:全剧缺乏阶级观点,有浓厚的阶级调和色彩 。而后北京人艺也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指出“不是政治挂帅而是专家挂帅”,“焦菊隐的斯坦尼是资产阶级的……” 。《茶馆》停演 。
1950年到1966年,老舍一共创作了15部话剧 。哪些能够流传下来,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书中提及的其他话剧或电影,可能大部分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一种情怀,用以怀念自己的年轻时代,而年轻人们不仅没看过,而且可能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历史的大浪扑来,淘尽黄沙始见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