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艳阳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前阵子刚刚重读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 。读到陈姨太因可笑的“血光之灾”一说逼着瑞珏去城外待产时,恨透了觉新的软弱无能 。
陈姨太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中时产妇的血光会冲犯死者为由,要求身怀六甲的瑞珏迁出公馆,同时要求说单单迁出公馆还不足以避血光,还要远离公馆,必须迁至城外,必须让产妇过桥……
迁出公馆待产的瑞珏再也没能回来,觉新跪倒在门前,伤心地哭着,他明白自己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
杨庆华先生在《电影〈家〉拍摄前后》一文中提到了这场戏 。
电影中,导演对这场戏的处理是——觉新喊着“这日子我过不下去了!”痛哭起来 。这样的处理方式令巴金先生有些不满 。
巴金先生说:“觉新是这样的人,他爱面子,他做事情要做得‘漂亮’,他不肯输一口气 。为了这个他宁愿让自己、让自己所爱的人受甘吃亏 。他的眼泪不会少,但都是吞在肚里去了 。他常党龄在人前露笑脸,只有关上房门他才会伤心地哭一两个钟头 。”
不过,尽管导演陈西禾和原著作者巴金先生在对电影《家》的细节处理上存在着一些意见分歧,这部电影在1978年复映时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院门前排起长队,场场爆满,一片赞赏之声 。
在巴金先生看来,影片中孙道临把觉新演成了一个“哭包”是不合情理的 。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新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深处封建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听话”即是孝道,另一方面又被束缚住的灵魂苦恼着 。正如巴金先生在《激流三部曲之秋》中形容那样——一个年轻人的心犹如一炉旺火,少量的浇水纵然是不断地浇,也很难使它完全熄灭 。它还要燃烧,还在挣扎 。甚至那最软弱的心也在憧憬活跃的生命 。
电影将文学作品提炼重塑,浓缩在百余分钟的影像之中,必须需要一定程度的取舍加工 。不过,经典作品无论何时都不会褪色,孟京辉说:经典是值得我们把当代的思想,所有有价值的思考和人类共同的,巨大的情感放进去的,这才能是经典 。
孟京辉将老舍先生的《茶馆》以孟式风格重新搬上话剧舞台迎来了一片质疑声,热爱《茶馆》的老观众很难接受这样颠覆性的创新 。我没有机会亲临现场观看孟京辉执导的话剧《茶馆》,新风格《茶馆》是否会引起我的不适不得而知 。不过,经典作品引发的文化思考和对自身的重新认识的确是件特别好的事情 。
从最初的创作起意,到筹划再到最终成品,杨庆华先生用文字将作品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在这些文字的带领下,经典影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重新浮现眼前,美好瞬间在脑海中印刻闪光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