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艳阳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 )


【《风雨艳阳天》经典读后感有感】从另一方面来看,每一部电影或者话剧在创作过程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经典作品也不例外 。从《风雨艳阳天》中也可以看出来,为了顺利把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所有主创人员为了确保作品的质量,都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和限制,有时候甚至要顶着压力或者等待合适机遇的惠顾 。
中国青年出版社原计划在1959年第三季度出版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作品 。而柳青为了避免因赶进度而影响作品质量,专门申请延后了出版计划 。最终,《创业史》第一部于1960年5月出版 。
创作《李自成》时,姚雪垠没有把李自成塑造成当时流行的“高大全”的“三突出”形象,而是坚守“历史现实主义”原则,写出李自成的帝王思想和局限性 。
拍摄《红日》时,导演汤晓丹看完张灵甫的相关资料后,在心里暗暗定下了“要把双方军事首长都表现出‘指挥若定’风度”的目标,决定对反角张灵甫保持批判,但不刻意丑化 。
不难想象,他们这样做,必然需要顶着一定的压力,他们所求的,无非是给读者和观众交出更好的作品 。
保持真诚的创作态度,这是他们对待作品、对待读者和观众的一份诚心,虔诚地追求艺术水准,尽己所能捧出最真诚的作品与读者和观众交流 。这份艺术创作的诚心,是孕育经典作品的沃土 。
2021.05.23雾凇
《风雨艳阳天》读后感(四):《风雨艳阳天》:经典影视话剧作品成品背后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电影《城南旧事》中大眼睛英子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中篇小说,记录的是林海音幼年生活在北京城南的往事 。不过,电影《城南旧事》拍摄时,“城南”不在北京,却在上海,这是为什么呢?
杨庆华先生在《影片〈城南旧事〉之“南城”为何建在了上海》一文中给出了答案 。据说,电影筹拍过程中,导演吴贻弓手捧北京地图,几乎跑遍了北京市,然而“虽有较理想的胡同,但往往在后景或中间有新的建筑,有洋灰地,或有排立着的水泥电线杆 。”无奈之下,导演吴贻弓让制景工人在上海江湾机场的空地上搭出了影片中的胡同 。
这篇文章原载《北京晚报》,现收录在杨庆华先生的作品集《风雨艳阳天》中 。
《风雨艳阳天》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艺发展的风雨历程,收录的四十余篇文章多为经典作品的赏析、创作背景溯源等 。其中包括有老舍先生的作品《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巴金先生的《家》;曹禺先生的《雷雨》;经典影片《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艳阳天》,等等 。
书中提到的故事片有许多曾反复观看,有些台词始终印刻在脑海深处 。比如《闪闪的红星》中刘江老先生饰演的胡汉三那句经典对白——各位父老乡亲,嘿嘿,没想到吧?我胡汉山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