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一生

吴三桂(1612年—1678年) , 字长伯 。汉族 , 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 , 祖籍江苏高邮市界首镇六安村 , 身高约合现今1.73米 , 武举出身 , 锦州总兵吴襄子 , 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 。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 , 孝勇之举遍闻天下 , 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 。曾在北京短暂逗留 , 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 , 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侯最少年” 。中文名:吴三桂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612年逝世日期:1678年10月2日庙号:周太祖谥号: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政权:周年号:昭武目录坎坷生平 衡州称帝 吴三桂衡阳建都 吴三桂称帝古钱漳州诏安首现 周王吴三桂政权文县守御所印永历皇帝的绝笔信 吴三桂与《圆圆曲》 相关诗词 喝火令 醉高歌冲冠—怒为红颜 降清别论 “引”清兵入关经过 少为人知的吴三桂 引清兵入关的客观原因评价 《鹿鼎记》中的吴三桂坎坷生平衡州称帝 吴三桂衡阳建都 吴三桂称帝古钱漳州诏安首现 周王吴三桂政权文县守御所印永历皇帝的绝笔信吴三桂与《圆圆曲》相关诗词 喝火令 醉高歌冲冠—怒为红颜降清别论 “引”清兵入关经过 少为人知的吴三桂 引清兵入关的客观原因评价《鹿鼎记》中的吴三桂展开编辑本段坎坷生平崇祯四年(1631)八月 , 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 , 吴襄在赴援时逃亡 , 吴三桂导致全军覆灭 , 祖大寿降清 , 孙承宗罢去 , 吴襄下狱 , 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 , 镇守山海关 。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 , 士气益鼓” , 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 , 李自成破大同、真定 , 逼近北京  ,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 , 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 , 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 , 十六日抵山海关 , 一路上“迁延不急行 , 简阅步骑” , 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 ,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 , 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 , 北京失陷 , 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 。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 , 吴三桂再三犹豫 , 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 , 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 , 大怒 。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 请清兵入关灭贼 。李自成闻知此讯 , 4月13日 , 亲率大军十万号称二十万 , 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 。22日山海关之战 , 吴军初败 , 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 , 清兵入关 。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 , 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 , 吴三桂又为清军先锋 , 追击李自成 , 并平灭陕西等地的流寇余部 , 并灭四川军阀张献忠 , 结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权 。清顺治十四年(1657) , 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 。十六年 , 清廷命他镇守云南 , 引兵入缅 , 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 , 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 。同年 , 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 , 兼辖贵州省 , 永镇云贵 。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 , 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 。顺治十七年 , 朝廷以赋税不足 , 令吴三桂裁减兵员 。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 , 汰弱存强 , 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 。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吴三桂闻讯后叛清 。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 发布檄文 ,  , 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 , 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 , 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 , 史称三藩之乱 。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 , 逐渐扭转了战局 , 康熙十七年(1678年) , 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 , 称衡州为“应天府” , 国号大周 , 建元昭武 。其本人也开始蓄发 , 改穿明朝皇帝冠袍 。同年秋在衡州皇宫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衡州 , 退据贵阳、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 , 吴世璠自杀 , 余众出降 。吴三桂的子孙后代几乎被彻底杀光 , 包括襁褓中的婴儿 , 其中一些为躲避诛九族 , 在贵州、云南部分地区隐居数百年 。《清史稿》有吴三桂本传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 , 却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 , 敢为爱情失去江山的人 , 使一代枭雄李自成命丧其手的人 。诸多的悲剧与无奈造就了他色彩鲜明、复杂多变的人生性格: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 , 言而无信 , 仕明叛明 , 联闯破闯 , 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 , 无一不在他身上迸发……然而 , 作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 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却又是最最关键的筹码 。曾左右了当时的历史走向 。因此 , 后人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亦扬亦抑的 。很难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绎出的那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变故 。编辑本段衡州称帝吴三桂衡阳建都1678年4月22日 , 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加冕典礼 , 定国号为“周”[1] 。吴三桂 ,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督 。李自成攻陷北京 , 掳去吴三桂爱妾陈园园 , “冲冠一怒为红颜” , 吴三桂降清 , 为建立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 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康熙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 , 下令削藩 , 降旨令吴三桂归老辽东 。吴三桂在云南、贵州兵精将广 , 俨然小王国 , 不甘失去到手的大权 , 便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 以康熙十三年为“周王”元年 , 并联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各地反清势力起事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 , 吴三桂率兵经潭州至衡阳 , 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门(旧衡南县政府所在地)为“行殿” , 指挥各路军事 。清兵的反击挫败了吴三桂的锋锐 , 吴三桂为鼓舞士气 , 挽救危局 , 稳定军心、民心 , 于康熙十七年(1678)闰三月初二日筑坛于回雁峰前馒头岭 , 举行称帝加冕典礼 , 称“大周昭武皇帝” , 定国号为“周” , 改元“昭武” , 称衡州为“应天府” , 改钟鼓楼为“五凤楼” , 回雁门为“正阳门” , 大街名“棋盘街”等 , 一切用京城名称 , 加封文武百官 。八月开科录士 , 录取者60人 。建造皇帝宫殿95间 , 象征九五之尊 。然而好梦不长 , 吴三桂忽患重病 , 于八月十五日深夜在皇宫死去 , 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 “皇孙”吴世璠衡州继位 。翌年正月初 , 臣属们抬着吴三桂的棺材 , 拥吴世璠离开衡阳 , 经宝庆入贵州 , 大元帅马宝留守衡阳 。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 , 清军复克衡阳 , 结束了衡阳作为帝都的短暂历史 。吴三桂称帝古钱漳州诏安首现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 并铸造的「昭武通宝」钱币在漳州诏安发现[2] 。这枚古吴三桂政权古铜钱“昭武通宝”[3]铜钱直径3.5厘米 , 孔径0.8厘米 , 正反面都是篆体字 , 正面文字为 「昭武通宝」 , 背面为「壹分」 。吴三桂称帝后的「大周」政权铸造了一批「昭武通宝」及「利用通宝」钱币 , 两钱并行 , 传世的“昭武通宝”有平钱及壹分钱二种 , 平钱有篆楷二种 , 人称“小昭武” 。壹分钱人称“大昭武” , 存世仅见篆书一种 。流通范围为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区 。清政府平乱后 , 严禁「昭武通宝」下令一律收缴 , 因而「昭武通宝」绝大多数被付之一炬 。当地专家称 , 该钱币在诏安首次发现 , 对研究当时的衡制、重量、度衡有一定的价值 。周王吴三桂政权文县守御所印“文县守御所印”印 , 印面7.6×7.6cm , 通高10cm 。[4]文县守御所印印铜铸 , 柱钮 。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 , 右上起顺读 。印台有楷书刻款“文县守御所印 。礼曹造 。周五年二月 日 。天字四千六百九十三号”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叛乱被彻底平定 。文县守御所印刻年款为“周五年二月日” , 说明此印是吴三桂称周王时颁行的地方官印 , 印款推行纪年 , 也表明吴三桂在衡州称帝之前即有称帝之心 。印款编号之大 , 足见吴三桂当时的影响与号召盛极一时 。此印的整体铸造形式与同类的清政府官印基本相同 。
赞美沈阳的诗歌北陵 , 本名“昭陵” , 位子沈阳城北约十华里 ,  故称“北陵” 。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 。陵区古松参天 , 湖水荡漾 , 金瓦红墙 , 斑斓耀目 。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 。“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 , 肃榜和神秘 , 徜徉其间 , 令人心旷神怡 , 流连忘返 , 激起思古之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