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人文素养( 四 )


结合诗歌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400字)或多义性的理解(400字)一、前言
今天,当人类进入光怪陆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伟大的21世界时,驻足观望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活色生鲜、意味隽永、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画卷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不灭的魂灵 。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关注,是肯定生命个体价值,丰富拓展个人生活,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建设繁荣发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 。现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生成因素及对现代文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了解认识把握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意境美 。
二、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一)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诗歌意境美的论述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达到的极致是什么?对此中国历代文人学者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如“宏斯三义(诗的兴比赋),酌而用之,干之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 钟嵘《诗品序》,如“(诗)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诗家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如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意于言外,然后至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浪沧诗话·诗辨》,“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 。”王世贞《艺苑卮言》等等 。我们说诗味无极,韵外之致,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专诣为境等等,包括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是指诗歌创造所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 。“境界不以大小定优劣”〔1〕,中国古代诗歌创造出的诗歌意境美是异彩纷呈的,或体现为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的优美意境,或呈现为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慷慨的崇高壮阔美 。
(二)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优美和崇高(壮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两个基本的形态 。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体现为优美;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悲慨体现为崇高壮美 。具有优美形态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崇高壮美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对立中的突破统一,两者形态不同,殊路同归,追求终极的天人合一,自在人生的永恒境界美 。
1、优美的诗歌意境
1)冲淡平和美
冲淡平和美,主要是指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汤式的“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 。当役当差县衙 。一犁两耙,自耕自种生涯 。” 。
2)清明秀丽美
清明秀丽美,主要是指以南北朝大小谢(谢灵运,谢脁)、王维、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