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人文素养( 六 )


(一)人文本体
人文本体,即以人为本,诗歌是人创造的,脱胎于人,反应的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和存在状况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有致 。辟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及常说的文如其人,都是指诗歌创作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每个人的天才禀赋,兴趣爱好,身世际遇,理想抱负等都是不相同的,具有自然属性 。不同的个性,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显示了诗歌意境美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对道义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人类最大的幸福满足和解脱 。道指的是真理,是肯定赞扬真善美,揭露鞭挞假丑恶,追求自由快乐幸福生活的存在,是普天人类的共识,它形成了诗歌创作意境美的共性 。个性与共性结合,生成一种诗意境界,即尼采“日神精神产生优美的诗,酒神精神产生崇高的诗 。”,“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3〕,,具体就是功德圆满,自由幸福,天人合一的人类生存境界 。用贴切传神的语言,创作出逼真的形象,表现或追求诗意的生存境界,就生成了诗歌的意境美 。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毛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 。”,魏晋南北朝的建安风骨,李白的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安史之乱,清朝的感伤与民族的衰落,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兴盛与小说戏剧创作的繁荣等等,说的都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体现了诗歌的人文关照精神 。
(三)学术风潮和社会风气
统治一代的学术思想和社会风气会对诗歌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如楚辞受纵横家的影响,辞赋兴盛受推孔尊儒的影响,玄言诗、游仙诗兴盛受晋代玄学风靡等 。唐代以来,不论是“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朱程理学”的“温柔敦厚”,还是严羽的“兴趣说”,李贽的“童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 ”,王世禛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等文艺理论,都各树旗帜,各俱特色,影响着一代一代的文学创作矫枉过正,继往开来,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 。
(四)诗歌体式
诗歌体式上的尽善尽美也是诗歌意境美的因素之一 。诗歌体式从格律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唐朝以前,诗歌体式不受字数,声韵,对仗等的限制和束缚,称为古体诗 。唐初,诗歌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限制,形成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数上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八句 。绝句和律诗都要求音韵和谐,字句工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诗歌发展到近体诗已经是“指事造型,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钟嵘《诗品序》,具有了“体制,格力,音节 。”的诗之三法,形成了一种完备的文学样式 。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功德圆满的审美境界 。
四、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对现代文艺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如同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朵朵幸福的浪花,晶莹剔透,是人类光荣和梦想的见证,是追求真善美,摈弃假丑恶,认知认同,到达自由幸福境地的桥梁 。现代社会,金钱充斥,物欲横流,信息爆炸,许多人匆忙迷失,找不到生活的落点和方向,如行尸走肉,痛不欲生 。人们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赏析,能够找到自我,认同自我,解放自我,看到生的希望和光明,感受生的美好和自在 。同时,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对现代文艺创作和鉴赏有重要影响和启示,那就是,文艺创作追求遵循真善美的永恒道义,把握时代主旋律,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创作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反应大众心声和体验的文艺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鉴赏推广适用于戏剧,电影等其他艺术,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著名导演李安,陈凯歌,张艺谋、李少红等,在电影艺术创作里,处处闪耀着哲思和诗情画意,着力营造视听盛宴之外的悠然不尽意味 。再如戏剧的唱腔音韵,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协调一致,中国古建筑飞檐斗拱、组群对称、虚实相间等,这些都是与诗歌意境美的追求相契合的,这样的艺术作品为人们流传,珍视,保存,是优秀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