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人文底蕴( 五 )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
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 。这就需要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
阅读系列、表达系列的课,是实施的途径;听、说、读、写,是实施的途径;生活是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这么说虽有歧义的,可以深入研究) 。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 。要多读、多思考 。语文教学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 。
如何在理工科学生中提高人文素养 1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 。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
1.2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 。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 。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 。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 。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 。
2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研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世纪的人才,是同时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 。应该说,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强的,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其人文素质而言则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此,笔者在2009年对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的1200名工科专业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状况调研,结合国内的其它调查资料,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科学知识匮乏
由于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 。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
1996年12月,华中理工大学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只是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也知之甚少:能全部写出《家》、《神曲》、《复活》等文学名著作者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
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北京地区50所理、农、医院校进行了专题调查,被调查的600名大学生对文科课程不感兴趣的占36%,感兴趣但不愿意投入精力的占24%,感兴趣又愿意投入精力的仅占8% 。
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岗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60%的学生没完整地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能完整说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张者不足20%,知道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