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寒食节的诗句:寒食帖中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 )


解读旷世神品《寒食帖》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 , 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
南宋初年 , 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 , 灿若霄汉、云霞之丽 , 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 , 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 , 《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 , 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 , 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 , 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 , 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 , 后有山谷跋 , 倾倒至极 , 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 , 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
苏轼是一位天才形的书法家 , 用他的话说:“我书意造本无法 , 点画信手烦推求 。”实为此卷的写照 。《寒食帖》的内容苍凉惆怅 ,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 , 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 , 迅疾而稳健 , 痛快淋漓 , 一气呵成 。其章法:浑然天成 , 自然生动 , 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结构: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 , 时往东去 , 又往西来 , 斜斜正正 , 大大小小 , 左右疏密相间 , 时紧时放 , 短长肥脊 , 变化万千;笔法:浑厚中带俏丽 , 圆转中又见劲挺 。用笔率意奔放 , 恣肆挥洒 。
《寒食帖》的杰出就在于既包容了苏东坡扁平的“石压蛤蟆”之讥 , 和肥厚的“墨猪”之嫌的风格和技巧 , 又超出了他平时书写的水平 , 可谓是神来之笔 。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 , 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 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 , 《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 , 《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 , 各领风骚 , 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
命运多舛的《寒食帖》
到了近代 , 《寒食帖》的命运多舛 。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寒食帖》险遭焚毁 , 旋即流落民间 , 为冯展云所得 , 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 , 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 , 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 , 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 。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 。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 , 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 。1922年 , 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 , 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 , 日本东京大地震 , 菊池家遭灾 , 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 , 当时 , 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 , 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 , 一时传为佳话 。震灾之后 , 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 。1924年4月 , 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 , 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 , 《寒食帖》幸而无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