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李白山水诗研究》怎么写( 七 )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 。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 。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 。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 。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 。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 。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 。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 。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 。从而把诗的想像激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 。”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 。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 。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 。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 。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 。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 。“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 。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 。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 。”作诗也是如此 。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
读杜甫的诗和读李白的诗,我总是有二种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是在静观人生,而李白则是挥霍人生 。我们每一读者都是通过每一句单独的感觉与诗人交流的 。另外,李和杜的诗有一个区别是,李诗中多采用过去时友人入蜀道还没有发生,李诗已出现了,而且每一读者读过后,好像旅游时结束后的轻松,而杜甫的则是雨已下过后,他与读者说,这雨是怎么下的 。前者有畅想时的美感,后者有回忆时的欢欣 。
第二,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
庄周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 。屈原在《天问》中,一连串向天发问,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于他强大的生龠,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 。既然有白天存在,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有“熵”存在,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生命是好的,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在两者这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而这种爱时来源于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 。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本真的焦虑,二,是道德上的焦虑 。三,是精神上的焦虑,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 。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他们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那里不再不会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为了摆脱精袖的无归依,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李白是这样做的,庄子,嵇康,陶渊明都莫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