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正廉洁的名言或者古诗词( 二 )


4、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白话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5、宋史·岳飞传:出处《宋史·岳飞传》,作者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 。部分原文: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白话译文: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府邸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
参考资料:石灰吟-百度百科
关于廉政的古诗词咏 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 。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 。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
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 。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 。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 。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
书端州郡齐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
含义: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 。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 。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 。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 。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包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他为官清廉,爱民精神和品质也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关于古代的廉政格言警句有: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
翻译: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