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所有诗词后给你的感受|200字左右

毛泽东作为太阳式的历史巨人 , 代表和塑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辉煌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中所展现的军事天才 , 使古今中外所有的军事家都相形见绌 。毛泽东的岀现 , 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和骄傲 。毛泽东是时代的旗帜 , 是人类历史上一座永远耸立的丰碑 。我已经完成此项作业了 , 不过还是谢谢!
沁园春 雪 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说说毛泽东是怎样的一个人诗人登高远望 , 眼界极为广阔 , 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 , 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 , 意境更加开阔 , 气魄非常宏大 。“折腰”的形象 , 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 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 ,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 , 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 具有更卓越的才能 , 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 , 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 , 意境壮美雄浑 , 气势磅礴 , 感情奔放 , 胸怀豪迈 ,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 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胸襟、情怀、兵法和斗志注入了诗中 , 才成就了这不朽佳作 。它彰显了诗人精神世界深层中一些寻常难见难及之处 , 让我们领略到他超凡的智慧、过人的胆识 , 感受到他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心、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 。
毛泽东写《沁园春 长沙》时的心情主席的心情应该为 , 壮志凌云 , 有无比的雄心与抱负 ,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 , 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 , 为毛泽东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 , 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沁园春•长沙》鉴赏(一)
〖原词〗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鉴赏】古往今来 , 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 , 常常览物抒情 , 慷慨言志 。特别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间时 , 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 , 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 , 或诵于口头 , 或泻于笔端 。如曹操之『短歌行』 , 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簦上幽州台 , 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 。这类名篇佳作举不胜举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 , 与古人的佳作相比 , 境界梗为开阔 , 气势梗为恢宏 , 哲理梗为厚重 , 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 。词的上段 , 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 。首三句“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 , 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 , 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 。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 , 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
后面的词句由“看”字领起 , 连贯直下 , 一气呵成 。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 。远近高低 , 全收眼底 。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 。这是主客观的统一 , 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 , 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 。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 , 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 。首先是程度之深 , :山红是“红遍” , 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 , 林以层数 , 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 , 船只竞相前进 , 鹰与鹰较量 , 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 。当然 , 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 , 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 。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 , 化实为虚 , 兼类而及 , 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 , 闪射出哲理的光辉 。文人对四季的变演极为敏感 , 但各人对同一自然现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万别 , 因此所发出的感慨也不一样 。历代文人对秋的描写大多是悲秋、伤秋的意蕴 , 唯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然而相形之下 , 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 , 更其阔大 。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 , 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伟人 。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 , 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 。走笔至此 , 词人的笔陡一转弯 , 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 。但毛泽东想了 , 也问了 , 这是“天问” , 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 , 要知道 , 毛泽东当时仅32岁!